文章内容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交大报》

徐光宪: 交大人永远的骄傲

2015-05-05     浏览(16)     (0)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稀土之父、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校最受崇敬的校友徐光宪于4月28日上午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5岁。29日学校党委书记张迈曾、校长王树国代表全体师生员工驰电徐光宪校友家属,对徐光宪校友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徐光宪,1920 年出生,1944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46年任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不久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从事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徐光宪就读交大前,抗战刚刚爆发不久。据老学长回忆“能考
进交大的都是江浙一带名牌高中的优秀生”,“我是靠自学进来的,所以一点都不敢懈怠。”他忆及战火纷飞的年月,除感慨学生求学之不易外,仍觉得“虽然条件比较差,但是大家都格外努力,老师也都很好,要求很严格。”“是母校严谨的学风和严格的锻炼,为我今后的成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四年的时光,徐光宪依靠晚上做家教和争取奖学金坚持完成学业,成绩始终在班级名列前茅。他与同班好友高小霞喜结连理。两人日后五十多年风雨与共、志趣相投和所取得的成就,作为一段佳话广为流传。
  科学家并不是天生的,在徐光宪看来,科学家对天分的依靠性不是很大,“同学们只要勤奋一定会
成为科学家,取得很大的成就。这是我的经验,也是我的希望。”“学而不问则殆,问而不浮则罔。学而问,问而思,思而行,行而果,这就是创新。所以创新就是做学问,认真做学问,自然能创新。”在徐光宪看来,科学研究是接力赛跑,起跑点要在科研前沿,要把前人的有关知识接过来,所以研究生的导师很重要,“他把接力赛跑的棒交给你,你就可以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起跑”。
  徐光宪主要从事量子化学、配位化学、稀土化学及萃取化学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以创新理论解决了稀土分离的难题,使中国单一高纯稀土的生产与外贸占到全世界90%以上的份额。在晚年,
徐光宪依然关心稀土事业。因为看到我国大量出口的稀土只能卖到白菜价,过度开采造成严重的资源流失、环境破坏,心急如焚的他在2005年至2006年,联合14位院士两次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呼吁保护我国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宝贵的稀土和钍资源,避免包头市和黄河受放射性污染。温家宝很快作出批复,要求限制稀土产量。
  老学长的学识、品行与成就,一直是交大师生引以为傲的。2009年,徐光宪同钱学森、张光斗、吴文俊、江泽民4位校友一起,被师生推选为最受崇敬的校友,传递出母校师生对这位杰出校友的景仰与爱戴。(史瑞琼 胡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