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间如白驹过隙,在交大人的忙碌与拼搏中,2015悄悄地走向了岁末。对西安交大来说,2015年注定是承上启下,具有发展里程碑式的一年。
这一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效,需要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的验收。
这一年,是为下一个五年、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科学谋划、绘制蓝图的一年,许多新推出的改革举措,将面临时间的检阅。
这一年,恰逢全球交大学子校友瞩目的“双甲子”校庆的前夕,传承交大的传统,开辟美好的未来成为全体交大人共同的历史责任。
岁末年终,我们带着欣喜而又中肯的目光,回望2015,共同分享、共同思索、共同展望、共同叩响崭新的2016。
关键词之一:蓝图
7月,学校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充分凝聚和动员师生员工的智慧与力量,明确办学定位,提出今后五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学校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改革举措,为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指明方向。8月至10月,学校就堪称改革发展纲领性文件的 《综合改革方案》 中所提出的9个方面35项改革任务,广泛听取意见。12月1日,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 《综合改革方案》,要求各单位落实目标责任,顺利推进各项任务。紧随其后,学校采取措施积极开展校内外调研,正在加快推进“十三五”规划编制。
关键词之二:“中考”与“大考”
“到本世纪中叶、建校150周年时,我们要实现 ‘大师名流荟萃、莘莘学子神往、栋梁之材辈出、国际影响显著’ 的发展愿景。实现这个愿景,未来五年的两次大考至关重要且很不轻松。一是2017年的 ‘中考’,要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二是2020年的 ‘大考’,要保持在国家顶级大学第一方阵。从现在起的每一天、每一刻,我们都要兢兢业业,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党代会报告中关于“中考”与“大考”的阐述,言犹在耳,振聋发聩。
完成好两次“考试”,是目标,也是任务。在国家吹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号角时,交大人紧抓机遇,主动作为。11月12日,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集体学习研讨“双一流”建设,瞄准发展目标,把脉学科建设,明确阶段任务。学校指出,“双一流”建设事关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整体提升,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有力支撑,全校上下要认真学习,主动谋划,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全力冲刺,为始终保持在中国高校一流方阵引领前行而不懈奋斗。按照学校部署,各单位正在以“双一流”建设为引导,推进学科建设向快向好发展。
关键词之三:二次创业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被认为是令交大人心潮澎湃的“二次创业”。4月,“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项目正式入驻西咸新区。7月,西咸新区交大科技创新港发展有限公司揭牌成立。8月19日,省委书记赵正永郑重宣布创新港项目启动,标志着该项目已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10月8日,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共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并亲切接见西安交大教师代表。11月18日,我校29个西部科技创新港陕西省科研基地获批建设,覆盖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19个学科,包括18个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创新港的建设创造了新时期的“交大速度”。
关键词之四:楷模
教师群体年内喜获多项殊荣。汪应洛院士获颁“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俞茂宏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陶文铨院士荣获“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称号,何雅玲教授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继贾申利、林京两位教授入选2014年度“百千万人才工程”,并同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后,单智伟、赵玉龙两位教授入选2015年度“百千万人才工程”,并同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尤其是至12月7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发布了2015年增选院士名单。工程热物理专家、我校能动学院何雅玲教授当选科学院院士,同时,王华明、陈政清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松、房建成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华健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自1959年定名西安交通大学以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两院院士31名。
关键词之五:创新驱动
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 我校长期从事骨替代物与骨缺损修复研究的李涤尘教授课题组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 月 4日,人文学院青年教师王瑶在国际最高科学舞台上“惊艳亮相”,其撰写的科幻小说“Let’ s Have a Talk”在 《Nature》 上发表,获得国外同行的认可与称赞。8月,何茂刚、王刚锋、朱波峰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8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机械学院院长卢秉恒教授做客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的国务院第一次专题讲座,讲授先进制造与3D打印,张高丽、刘延东、汪洋、马凯及各部委、部分央企、金融界领导150余人聆听讲座,并专题讨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 3D 打印的问题,引起强烈反响。9月,郭烈锦、黄佐华、马恩、程海4人入选 2015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2月,在2015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我校6个项目获得一等奖,并列全国高校第四位。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我校10项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12月26日,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颁奖暨创新成果展示活动中,我校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项目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
关键词之六:合作共赢
继 2014 年 10 月与陕西省内 12 个市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年学校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经过深入洽谈和调研,先后与甘肃省、河南省等多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多个部委携手打造高水平研究机构,通过加强实质性合作,让科技促进经济、让教育服务社会、让管理提升水平,共同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实现各方共同发展。1月,联合外交部、商务部等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4月,与国家发改委共同成立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7月,与国家质检总局、陕西省质监局共建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9月,与陕西省科技厅成立陕西机器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1月、12月,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陕西省卫生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在我校相继揭牌成立。6 月、11月,与省委宣传部携手共建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省内单位成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而“西安交大一附院雁塔区医联体”“西北医院医疗联合体”等的成立,将更加促进国家新医改和优质资源下沉,更加有利于我校西部医疗中心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之七:青春力量
年初,包括大类招生改革、培养方案重构在内的 12 项改革举措全面实施,标志我校新一轮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向“深水区”迈进。4 月,我校学子在2015年度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斩获21项奖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实现了我校在该赛事中“Outstanding Winner”奖(特等奖)零的突破,所获特等奖数量在中国参赛高校中位居榜首;与此同时,我校一 支 队 伍 被 授 予“Leonhard EulerAward”奖,是本次竞赛中唯一授予中国参赛队伍的最高荣誉。11月,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圆满落幕,我校捧得大赛“优胜杯”,6件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年末,学校举行少年班成立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回顾风雨历程,总结探索实践。30 年来少年班共招收 1564 名学生,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热议。
关键词之八:双甲子
“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随着1月28日,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校庆公告的发布,学校正式进入双甲子校庆时间。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开创未来,学校举办了西迁精神座谈会,校友发起了“重跑西迁路”活动,铭记西迁历史,致敬西迁前辈,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学生科技创新文化展,卢兴、杨继声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大师在交大”系列学术活动,《侯宗濂传》 图书发布会等一系列学术、科技、文化活动献礼学校双甲子校庆。临近年末,双甲子校庆的各项筹备工作也渐入佳境,学校广邀交通大学海内外校友、嘉宾在2016年的春天,共襄盛举。
关键词之九:新丝路
5月22日,由我校首倡、与海内外百余所名校共同发起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立,这既是我校走开放性、国际化办学道路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也是发挥大学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引领作用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联盟已吸引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4所高校加盟,我校已与29所海外盟校签署协议展开合作,并在联盟框架下以学科发展全面带动子联盟的建设,先后成立了管理学院联盟、丝路大学法学院联盟、丝路先进制造与纳米技术子联盟、中阿医疗健康合作发展联盟,与盟校展开全面实质性合作。
关键词之十:拼
2015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很多人都会选择“拼”。今年,校党委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贯穿始终,紧把理想信念总开关,拧紧作风建设的螺丝钉。校党委班子带头多次开展集体学习、召开民主生活会,带头讲专题党课、参加分管学院和部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带头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好每一件工作的落实。严的精神、实的作风,如清风振奋全体交大人的精气神。“拼了”“争气”是交大人发自内心的呐喊。拼既是态度,更是保证。我们看到,在2015年,不仅是领导拼了,我们的教师拼了,科研人员拼了,管理干部和后勤职工都拼了。因为在拼,科研才有新突破,改革才有新举措,交大才会有新速度,学校的发展才有新的变化。
今日未去,未来已至。2016,让我们在努力拼搏中争取更大更好的成绩,为“双甲子”校庆,献上一份珍贵的厚礼!(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