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对“专硕”与“规培”并轨的认识与思考
2012年,教育部、卫计委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改革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制度,全面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制度”。2013年12月31日,卫计委等七部委联合颁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制度正式建立。按照规划,2015年各省区市全面启动“规培”工作。作为首批“规培”基地,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对“规培”工作有了一些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专硕”与“规培”的异同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下简称“专硕”)与“规培”两种模式的共同目标是培养优秀临床医师。不同之处在于:“专硕”比“规培”更突出以临床为导向的科学研究能力,而“规培”的重点在临床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规范化培训是基础,而临床科研是提高,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师的目的。
“专硕”与“规培”并轨模式的前景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及卫生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对高层次医疗人才临床能力的培养,系统的临床能力规范化训练及考核的重要性凸显,着力推行了“专硕”与“规培”并轨工作,其最终目的是推进髙层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进度,扩大临床专业人才队伍,以满足社会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的需要。在这种医疗大环境下以及两种模式的特点、培养目标的内在一致性基础上,两者具备有机结合的基础条件与必要性。
存在的问题
尽管并轨模式的规范化在各院校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但仍需不断完善。2014年由国家卫计委认定的全国范围培训基地数量达559家,原则上为三甲医院,目的是确保培训质量,但各基地的技术能力、管理规范及实施效果等水平不等。
“专硕”科研培养与“规培”临床轮转的矛盾。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导师需要负责研究生的全面培养工作,学生需跟随导师学习科研方法、协助老师开展科研工作。而“专硕”的培养要求在并轨后更倾向于临床技能训练,在3年的培养期内要求完成至少33个月的临床科室轮转任务,这就使得科研提升与临床技能培训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加之部分导师对教育转型认识不够,且学生参加临床培训后与导师接触机会少,均会造成培养计划的缺失。
“专硕”的学科专业性问题。研究生培养从入学时即具备一定的学科背景,应根据不同学科背景制定不同的临床能力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应着重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临床训练,在三级学科进行科研培养。但通科轮转所占的比例远大于专科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本专业素质难以达到并轨的预期目标。
“规培”考核监控的质量问题。并轨后学员在各科室轮转参加培训,需要依靠导师在内的各科所有带教医师和科室负责人共同参与。目前并轨培训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由于各方原因,不同科室的培养、监督、管理标准不尽统一,教学质量均衡性尚显不足。
思考与建议
并轨培养方案应在革新与发展中逐步完善。在并轨实施的初期阶段,权衡各方面的特点、利弊,摸索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不断创新是提高医学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方面。“专硕”培养应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三部分。其中临床能力是培养的基础,科研能力是培养的最终目标,理论知识的提高是创新发展的动力。在并轨培训过程中需三者兼顾,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改进教学培养方法,既要区别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又要与“规培”区别。可以摸索建立以临床实际问题为中心、以专业知识为贯穿、以科研思维为提升的培训方式。
“专硕”培养方案应兼顾全科与专科。在现行规培方案中,“专硕”在3年研究生期间需完成所有33个月轮转任务,而临床科室轮转设置较为死板,一定程度上呈现“全而不专”特点,无法体现研究生的学科专业性,使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与“规培”衔接过程中,不可忽视其学科背景,更不能忽视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作用,应在培养方案融合方面有所体现和侧重。
“规培”管理考核应加强。如何构建有效的“规培”和“专硕”临床能力考核体系,并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是实现“双轨合一”的关键。专业化管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应专门设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明确分工负责研究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各个环节。
“专硕”和“规培”并轨作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种创新模式,3年来各高校、基地医院在不断摸索推新,但仍然需要不断完善。“专硕”和“规培”并轨可以归纳为“两个重点”——“专硕”的科研培养与“规培”的临床三级训练,“一个中心”——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在“专硕”的科研培养和学科专业性方面、“规培”的考核监督方面应灵活地协调安排,确保充分发挥“专硕”的专业性和科研性,“规培”的“三基”培训得以保质保量完成。
(选自《北京中医药》,本文有删节,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北京附属中医医院杨志海、刘红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