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了丰富知识,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我院近期邀请了部分专家学者为师生作了系列专场报告,以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1月13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梁衡教授为师生们作了一场题为《什么是文化》的学术报告。榆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寿平出席报告会,我院党委副书记李治山主持并为梁衡教授颁发了榆林学院名誉教授的聘书,学院近200名师生听取了报告。
梁衡从信息文化、知识文化、思想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制度文化六个方面讲述了他对文化的理解,并详细阐述了每种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用积累、批判、创新、普及四个标准来判断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梁教授的报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举例生动、观点鲜明,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11月9日,陕西省档案局局长、陕北方言研究专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建领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中华密码—陕北民谚方言的历史承载》的学术报告。我院副院长张富林、榆林黄土文化研究会代表、榆林民间艺术研究专家,以及来自我院各院系师生400余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副院长张富林主持并颁发了诚聘王建领先生为我院省级重点学科——陕北文化学特聘教授的聘书,王建领先生向我院赠送了自己的著作——《留住祖先的声音——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
报告会上,王建领先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分别从方言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是折射语言流变轨迹的棱镜、是语言文化的奇葩、是文化认同的亲和剂等四个方面,选取生活中鲜活的词语、句子,引用大量史料典籍,讲述了陕北方言独特的文化魅力及其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扎实的学术功底、翔实的史料论证,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报告厅内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王建领先生的精彩演讲获得了在座师生的一致好评,给所有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0月29日下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卢黎歌教授作主讲报告,指导我院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我院拟申报2016年度省部级以上人文社科项目的教师参加座谈。座谈会由副院长张晓主持并为卢黎歌颁发了兼职教授聘书。
卢黎歌从课题分类、选题注意事项、申报书写作基本原则三个方面对国家级课题的申报作了指导,并与与会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他谈到,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相应级别的课题,围绕地方和学校的优势所在,选择能够回应国家社会重大关切的研究课题。申报书写过程中应重视国内外研究现状、内容设计、创新点的凝练等。他希望学院加强科研团队组建和科研梯队建设,让年轻教师在有科研经验教师的带领下积淀科研素养,在良好的科研氛围中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多出成果。
10月20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袁爱玲教授作了题为“尊重幼儿发展特点,让生命自由发展”的学术报告,与大家探讨如何成为一名真正懂幼儿的教师及当前中国幼师仍存在的诸多弊病。她建议大家重新认识幼儿、发现幼儿的潜能,帮助儿童在了解问题、探索事物的过程中找到最大的乐趣。袁爱玲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分析给在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