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怀念刘居英院长

作者:离休干部 张希臻    
2015-12-11     浏览(108)     (0)

这是一篇怀念刘居英院长的文章,他在哈军工担任常务代院长,对工作有全盘规划、有大局全局观,对群众深入了解并指导工作。他关心教师队伍和科研项目,关心普通工作人员的生活,在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解决问题。他树立了榜样,受到人们怀念。


  12月6日,不到7点,我突然接到董万发同志电话。他告诉我说,刘居英院长今早5时在北京病逝。他也是刚接到哈军工北京校友会的电话。
  噩耗传来,深表悲痛!刘院长患膀胱癌已多年,但他与疾病斗争的精神状态很好,患病期间还多次来哈。2009年8月,他坐轮椅来哈,我和时任校长的刘志刚、老干部李木等多人陪同他参加学校新图书馆开馆仪式,并参观了图书馆各展厅。不想,这成了他最后一次回学校。我们多么希望刘院长能够长命百岁啊!很遗憾,只差一年多而未能如愿。
  哈军工时期,由于陈赓院长还在军委总部担任要职,加之身体欠佳,不能经常在哈。刘居英实际上是担任哈军工常务代院长的工作,只是上级没正式任命。学院大政方针由陈赓院长定夺,具体组织领导工作由刘居英院长实施。
  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调入哈军工政治部干部部工作。在刘院长领导下工作十几年,受其言传身教,受益匪浅。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刘院长对工作有全盘规划、有大局全局观。他心中有一本账,奋斗目标明确、计划周详。从干部工作角度讲,他曾在干部工作会议上向干部部交代,他自己手里有两本账。一本是他要亲自掌握的干部名单,这个名单里的人,动一个都要经他同意。另一本账的名单,由院机关部门和各系负责管理。他只管院里要管的人,其他的人由干部部负责管理。以教师队伍为例,他不仅要管老教师(当时是六级以上教师),同时,对有真才实学的苗子,包括拟选留的尖子学员、年青讲师和助教,他都要管。我至今仍然记得,他讲得很具体,并指名说到戴遗山、汪浩、花栅、陈宽、柳克俊……甚至连一系空气动力专业即将毕业的四名尖子学员,也都一一点出名来。他还指出,干部部要考虑安排这些人对口培养和深造,以便承担重任,对党政干部亦然。
  刘院长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材料指导工作。除正常办公和会议外,他不坐办公室听汇报,而是深入到群众之中,直接了解第一手材料,并及时加以指导。例如,他不和系、教研室打招呼,直接深入到学员班听课,不仅听大课,连助教的辅导课他也听,而且不声不响进教室坐到后排,甚至一听就是两节课。听完后,他还与授课教师交流,对年轻助教予以鼓励,指明改进方向。因此,他能掌握教师队伍的情况,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科研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如东风113、计算机441B等,他深入科研一线加强组织领导。遇到问题,他能解决的,尽力协助。对于学院无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他则组织机关部门协同科研单位会商,向上级单位汇报请示,申请支持与协助。
  刘院长在院区上下班历来步行。以步代车,这也是一种联系群众的方式。他不是群众见不到的领导,对在院工作人员不分高低,一视同仁,关怀备至。如对首长办公楼打扫卫生、送开水的工务员“大王”,与对待干部没有什么区别。文革中,院长受到残酷折磨,她站到造反派对面大声呼喊院长是好人,泣不成声。院长离休后,多次来哈都要关怀她,与她见面。
  1965年,根据国防科委的指示,学院派出近万人分赴海伦和巴彦参加农村“四清”。在海伦县参加“四清”的数学教员王英,傍晚到教员家走访时被疯狗咬伤。海伦县各医疗单位都找不到狂犬疫苗,小腿伤口开了三刀的王英处于生死危险关头。刘院长得知此事后非常焦急,主动打电话到海伦社教总团,指示一定要把王英尽快送回哈市抢救,同时要学院医院做好抢救准备。当时,我是军工派驻总团代表,负责实施抢救工作。总团责成铁路局让自北安开赴哈市的火车,立即赶到海伦接王英,并由县医院派医生护送,直奔哈尔滨,中途不停。过站旅客由哈站负责送回。我一直守在电话机旁,随时了解火车运行情况,直到后半夜把王英接到学院医院获得救治,解除危险,完成院长的命令。三十多年过去了,王英同志离休后住在昆明解放军干休所,还给我写信表示对院长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
  刘院长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多,他给我们树立了榜样。院长刚过世,一时还安不下心来思考。草草写上几笔,以示对我们老院长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