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熬粥、配菜、调馅儿、烙锅贴、摊鸡蛋饼……每天清晨4:30,教职工餐厅3号窗口的后厨会准时出现这样一个忙碌的身影,胖乎乎的大哥李庆操持着厨房内的一切,“起锅!”每次这样吼完一嗓子,李庆就坐等学生“大军”压境了。认识他的人不止夸赞他的厨艺,最主要的,大哥还是“献血达人”。16年共献血1.2万毫升,称献血已成为一种习惯李庆从1999年开始献血,一年平均献两次,到今年5月份已经累计献血达1.2万毫升。他说自己身体好,每次都献最大剂量的。
“回想起第一次献血,啧!那时候还真有点害怕呢。”李庆回忆第一次献血的情形,“有点疼!”1999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李庆,在逛街的路上看到献血车前排了一队人,“还从来没有献过血呢,反正这么胖,就当促进血液循环呗!”就这样,他走上了献血车,“针头挺粗的,当时我觉得真吓人啊!”李庆笑着回忆道,医生用皮筋捆住他的右手臂,然后用碘酒消毒,再从身边拿出一个注射器,像打针一样插进他的静脉里,没过多久,暗红的血液流满了血袋。“好嘞,可算大功告成了!”献完血后李庆松了一口气,也正是这次献血,让他一发不可收。
自此以后,李庆几乎每次都是献400毫升,16年来几乎没有间断 ,累计下来,他共献了1.2万毫升,相当于25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现在献血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它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李庆告诉记者,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会一直献下去。
山东、河南、河北,他走到哪献到哪李庆先后在郑州大学、临沂大学、邢台中专学校的餐厅担任过厨师,几乎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去献血。“平常学生上课我没空,都是周六周天出去的时候去献血,当了厨师那么多年,也长胖了,献完血也不用补什么。”他笑着说。正说着,他挽起袖子,向记者亮出他久经献血的胳膊,针眼留下的痕迹并没有完全消失,不管是以前的还是现在的,隐隐约约都呈现在他的右胳膊上。“我觉得,用自己的血来挽救他人的生命是我最大的快乐。”李庆笑着说。
美德传承,“我还要献血小板!”
“又来了啊,这次又献400毫升吗?”东方红大街王医生笑着说。“不了,这次我想献血小板!”李庆说,“献血次数多了,和东方红大街的采血医生便成为熟悉的朋友。”
其实,想献血小板并不是李庆突发奇想,而是在他母亲的影响下产生的。他的母亲也是位 “献血达人”,而且通常是献血小板。据李庆介绍,他的家里人不仅支持他献血,他的妻子有空也会陪李庆一起献血,“他们全家人都献血!这是好事儿,救苦救难,救人命的好事儿!”在我校餐厅工作的张厨师说。
现在的李庆不仅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还有一个年满10岁的儿子,“等我儿子长大了、懂事了,我也会支持他去献血,把我们家的传统传承下去。”李庆胖胖的脸上露出了满满的笑容。(学通社 周慧 悦铭 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