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德州学院 - 《德州学院报》

用兴趣打开知识殿堂用坚持书写成长算法

作者:◆学生记者詹春雨陈薪羽    
2015-10-31     浏览(43)     (0)


姓 名:祝建华院 系:信息管理学院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座右铭:一天的时间不是24小时,而是86400秒。


  在兴趣中发现奋斗的方向,在钻研中提高能力,在比赛中得到升华……信息管理学院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祝建华坚持自己的兴趣,不改初衷,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他离梦想越来越近。
兴趣作帆坚持作桨祝建华从小便接触了硬件技术。父亲高中毕业后自学了硬件,家里留下了许多设备,那些设备就成了祝建华儿时最好的玩具,当然也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我该算在设备中被电大的,记得当时鼓捣一个电烙铁,至今还在手上留下了一道伤疤呢。”提起儿时的趣事,祝建华露出淡淡的微笑。
  对于祝建华的兴趣,父亲表示支持,尽管道阻且艰,父亲还是鼓励祝建华把目光放长远,坚持自己所选。走进大学的祝建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开始系统学习,焊接电路、做三极管放大器……系统知识的学习让他突飞猛进。当然,单凭兴趣,并不能让他走到今天,更多的是他的坚持。祝建华说:“选择计算机专业是我的第一志愿,既然是自己选的路,那么就要一直走下去。”
  携手同行,在挑战中成长谈到令祝建华满意的作品时,祝建华毫不犹豫的说,是参加第八届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时的作品《家庭分离式医疗监控系统》,这是信管学院的第一个国家级奖项。
  为了这个作品,大一时的祝建华用了很长时间来解析芯片传输算法。因为当时得到的一份资料是英文的,国外的一些思想与表达方式与国内是有区别的,专有名词也不一定翻译的特别准确,所以需要多方查找资料解析出来。在作品研究到最关键的时候,祝建华和他的同伴们几天不合眼,齐心协力卯足劲终于完成了这个作品。当时的辛苦在现在看来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那份并肩战斗的情谊却永远留在祝建华的心底。
  大一时,祝建华与同学成立“红帽子工作室”,没有专用的场所,他们经常搬来搬去,技术与设备的落后,也让祝建华倍感压力。从意见不同到齐心协力完成一件作品,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他们经历了无数的磨砺与挑战。在第六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他们获得软件创业团队全国优秀奖,这让他们倍感欣慰。祝建华坚信自己的工作室会不断成长,并越来越好。
  不断前行,在努力中圆梦祝建华参加过许多比赛,得到过许多奖项,比如第八届中国大学生设计大赛和第三届中国大学生软件服务外包大赛的全国一等奖、第七届大学生科技节省一等奖、中国首届“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全国铜奖等等。但在他看来,参加比赛最重要的在于学习,“能出来参加比赛不容易,所以要把好的技术和理念带回去。”祝建华说。
  一个个优秀作品的诞生让祝建华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也乐在其中。对于将来,祝建华坦言,起初是不想继续深造的,随着深入的学习实践中,才发现知识的重要性。现在他希望能到更高的知识殿堂深造,学习更加深刻前沿的计算机知识。祝建华一直默默地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着,他的努力,让他飞得更高;他的坚持,让他离梦想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