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您可以说是建筑学院的真正元老了,从2003年建筑学院成立任职副院长主持工作至今已经13个年头,此次换届对您来讲应该是“老班长新任”了,今天咱们先从您记忆存储中提取建筑学院发展脉络开始聊吧?
吕:的确,我是跟美院建筑学科一起走过来,也伴随她一起成长。美院的建筑学科源于1993年在壁画系设立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当时确立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美院自己的建筑专业。2003年适逢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好时机,我们申报的建筑学专业获教育部批准,成为美院设立的第一批工科门类专业。美院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学,那么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切从头开始。既然是美院的建筑学,就要与工科院校有所不同,要有自己的特色。专业设立之初,我们即定位于“培养具有艺术家素质的建筑师”,美院有造型艺术学科优势,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土壤,有条件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也一直坚守这一属于美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建筑学专业的成立,也就意味着开始了一个独立学科的办学历程,本科学制为5年,其中前两年为基础培养,我们强调要打牢两个基础:建筑设计基础和造型基础,二者互相支撑,缺一不可。从学科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建设与完善建筑学科结构,环艺专业在2005年分设为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专业,同年获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这也是当时美术院校唯一的建筑学科硕士点。2007年国际建筑教育大会在我院的召开给予我们极大的鼓励,这一带有国际建筑教育现场化教学性质的盛会,是对美术院校建筑学专业办学模式的充分肯定,为建筑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样本。2009年我们申请国家建筑学专业教学评估,旨在检验我们的办学,查漏补缺,完善学科体系。经过专家评委的严格评审,最终获得无条件通过,这是全国近300所建筑院校中通过评估的40多个建筑学专业之一。当然,通过评估,我们一方面获得了肯定与鼓励,同时也检验出我们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特别对于课程体系的完善,专家们既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秦佑国教授亲自担任我院特聘教授,帮助我们培养“建筑技术与艺术”及“建筑数学”方向的高端人才,以弥补我们教学课程设置中的不足。专业教学评估的评审,给了我们学科提升的平台,2011年,我们申报通过“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13年,我们再次通过了国家建筑学专业教学评估复评。同年,我们又获批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授予权。经过十年的发展,美院建筑学科发展成为建筑、室内、景观三个专业以及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互相支撑、协调并进的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2013年开始,我们又尝试发展“城市设计”方向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美术学院背景的具有人文素养的“城市设计师”,努力推动学科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秦:从创立到完善,建筑学科逐步摸索出了具有美院特色的办学模式,那么本着“培养具有艺术家素质的建筑师”,在这种特质人才的成长上重点关注什么?
吕:建筑艺术与造型艺术的创作过程有所区别,造型艺术从开始到完成基本上是一个人的功课,而建筑艺术则完全不同,关键在于“落地”,其实建筑是一个小型的综合学科,在自身艺术修养的基础上,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意识,同时要熟悉相关专业的概念,在实现落地的过程中,不仅要与管理、使用部门打交道,还要与多种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施工队伍配合,更注重设计的细节,强调个人动手能力。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们注重人才成长的空间,努力拓展教学中的实验空间、实践中的社会空间、交流中的国际空间。教学中,我们强调实验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与动手能力,建立充分的实验空间,创立了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际交流已成为人才成长的重要空间,自2007年国际建筑教育大会开始,我们就逐步建立起国际交流与合作关系,截至目前,我们已与25所世界知名大学的建筑类专业开展交流合作。建筑类专业重在学以致用,我们注重拓展教学实践的社会空间,进行了大量的城乡调查研究与实际服务项目实践,涵盖城市和乡村建设、建筑与空间营造,比如北京旧城特色街道调查研究、北京近代优秀建筑调查研究、北京市轨道交通总网概念规划设计及部分地铁站空间环艺设计、郑州市轨道交通总网概念规划设计、昌平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项目等。对于中国传统民居及特色建筑的保护、改造与利用研究,也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多年以来,我们结合美院特色的下乡实践,对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展开持续的调研和测绘,记录和整理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将实践成果结合到教学中,并以当代的方式予以呈现。其中张绮曼教授牵头负责的陕西窑洞改造项目、何崴老师做的西河粮库改造项目等都在国内外获得多个大奖。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贵州黔西南州清水河工业小镇建设和雨补鲁寨传统村落的保护项目实践,成为贵州推进小城镇建设、镇村互动的成功范例,刚刚结束的贵州小城镇建设大会和即将召开的国际山地旅游大会都将这个项目列为重点观摩点,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秦:之前听您聊起即将在我院召开文化建筑研讨会,文化建筑是不是我们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在这个国际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努力?
吕:文化建筑的确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建筑学科框架基本完善,但人才培养需要深化。培养“具有艺术家素质的建筑师”,特别要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我们要依托美院深厚的人文背景,加强文化建筑研究,特别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我们刚刚举办的“大运河2050文化驿站设计展”,是大运河调研课题的首次成果展览。这一课题计划持续三年,分别针对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传统运河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介入后工业化城镇的新途径等课题,切入大运河文化建筑的保护研究,挖掘、保护、活化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同时,我们以重要研究课题为平台,拓展国际合作交流空间,正在筹备的“文化建筑在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是打造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是我们的真正目标,我们将与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等国际一流的建筑院校合作,共同培养“文化建筑”与”中国城镇化”方面的高端人才。
秦:建筑学院办学十多年,您认为是否实现了培养“具有艺术家气质的建筑师”的办学初衷?
吕:我认为基本实现了办学初衷,我们的毕业生非常受欢迎,实际就业率一直是最高的,目前在建筑设计界活跃着一批美院毕业的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像陶磊、李道德,刘昊威、李涵、曹亮等,有的进入了国际建筑界,像崔勇在荷兰设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此外也有一些建筑专业毕业的学生成了艺术家,建筑设计思维的训练对于艺术家的成长带来了更具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成就“具有建筑师思维的艺术家”。
秦:美院将迎来建校百年,也恰好是建筑学院成立15年,对于学科的新发展新班子有什么考虑?
吕: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建筑学院基本完善了学科结构,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系统。未来的发展,将以建院15周年为契机,在系统梳理学科的基础上,苦练内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学科和专业的办学层次,同时充分借助美术学院的艺术与人文学科优势,在符合美术学院学术生态的发展方向下,拓展新学科发展方向和学术研究高地,在文化引领、艺术介入下的城市营构、乡村建设、建筑创新、空间塑造、景观生成等方面展开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创作实践。继续在国际联合培养高端人才上下足功夫, 使我们的同学更多地享受到国际化教学平台的丰富资源,世界那么大,应该让同学们多走出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