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把耳朵叫醒

作者:张 洁    
2015-11-02     浏览(70)     (0)

  用当下一个网络用语表达,“耳朵怀孕了”,是我对“国韵湘音”音乐会的全部评价。第一次听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会,千言万语道不尽我内心的激动,多年以来的语文功底却找不到合适的词块来描述这场音乐会带给我的震撼,大概是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吧。
  高雅艺术果然不是说出来的高雅,从主持人到演奏家到台下的观众,都透露出对艺术的崇敬。主持人用她温柔的声音向观众描述着会场,并没有让人觉得她是在提出要求,反而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发生的背景,让人陷入想象。
  湖南在古时有很多被贬谪的人居住于此,注定了这里将要上演无数次的送别,音乐由一开始的悠长,到中间的激昂,到最后回归到轻轻的旋律,我仿佛看到了两位故友在萧瑟的风中依依惜别,风吹乱了他们的衣襟,心绪也越吹越乱,这一别不知再见是何时。
  作为一个湖南湘潭人,一曲《浏阳河》与《又见浏阳河》的融合无疑是感受最深的,想起年少时以《又见浏阳河》为音乐跳过的舞,突然产生一种自豪感,是的,这是来自家乡的音乐。它流入过湘江河,映红过洞庭波…流淌在我们身边的水,此刻在音乐的讲述下,变得有了感情,淌进每一个湖湘人的心中。
  我惊讶于民族管弦乐器竟能演奏出如此动人的乐章,二胡声静静的流淌,琵琶声欢快的在跳跃,笙箫相互缠绵,锣鼓声回荡在整个会堂。
  曾经天真的以为乐器的声音都是唯一的,今天才发现原来一种乐器竟可以发出那么多种独特的声音,像雨滴打在窗户上,像战场上吹响的号角,像静谧的夜里传来的悠扬的歌声,琵琶,几根弦,却演绎了整个世界。锣鼓也并不是纯粹的低沉,它也能有音调,每一下都敲得恰如其分,仿佛与心跳同生。
  曾经天真的以为乐器的声音都是很有辨识度的,今天这么多民族乐器浑然一体,只有刻意分辨才能听出其间各种乐器的声音。大概对于学习音乐的人来说,一个人的演奏叫做水平,两个人的演奏叫做能力,一群人的演奏才可以称之为作品了吧。
  指挥是最特殊的一个角色,他全程都只留给观众一个“舞蹈”的背影。他并不高大,是舞台上唯一的“舞者”,他虽是指挥,但他却不是在指挥着演奏者,他是在用自己的身体带动着音符舞蹈。他的手臂时而强劲有力,时而柔软挥舞,每一个音符似乎都是从他手里飞出来的。
  在这场大型演奏中,每一位演奏者都沉醉于与自己手中的乐器交流,与其他乐器和鸣,大概就是这份专注与热爱,艺术家才能成为这样的大家吧。
  与我们平时听到的歌不同,纯粹的音乐不需要填写多动人的歌词,每一个音符都在讲述音乐背后的故事,不是用耳朵听,而是用心听。那年《我是歌手》中林志炫一曲Opera便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音乐需要的是聆听,更需要发现。在我们湖湘大地这片沃土上,还有很多与音乐有关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耳朵需要被音乐叫醒,心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