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冯友兰的一本书
作者:郑延国
不久前,内地许多大学校长不约而同地向青年学子推荐冯友兰的一本书,称赞这本书是一张“路线图”、一部“发展史”、一种“成功典范”等等。这本书即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这本书形成的源头可以追寻到上个世纪的1945年。那一年的盛夏,在举国欢庆八年抗日胜利的鞭炮声中,年近五旬的冯友兰收到了一封美国来信,邀他前去讲学,课程为“一门中国哲学史”,时间一学年。翌年八月,冯先生风驰电掣般地西出昆明、北抵京华、南下上海,在黄浦江码头登上一艘轮船。经过半个多月的海上漂泊,抵达大洋彼岸。他急匆匆地跨进地处费城的百年老校宾夕法尼亚大学,行装甫卸,便立马投入紧张的备课。恰如“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戏”一般(梁实秋语),冯先生很快就完成了所开课程的英文讲稿“A&Short&History&of&Chinese&Philosophy”。
秋去夏来,一学年眨眼过去,冯友兰与昕夕相处的同学们依依惜别。行前,他将自己的英文讲稿交给曾在清华大学做过他学生的德克·布德,嘱其“作文字上的修饰”,然后转交应允出版这部讲稿的美国麦克米伦公司。1948年,冯先生的讲稿以书籍的形式在美国问世。随后,法文本、意大利文本、西班牙文本乃至日文本又接踵而至。想不到这本二十万言的讲稿居然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经典印证,甚至还成了一位友邦总统的“生命灯塔”。这位总统即是芳名香播四海的巾帼豪杰朴槿惠。她回忆当年父母双双离世、亲友纷纷散去,自己陷入“最困难的时期”,居然有一本书使她“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这本书便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朴女士读的可能是英文本,也可能是法文本,更有可能是两种文本兼而读之。谙熟英、法文的她,兴许在这种交替的阅读中,令心中的生命灯塔变得愈来愈高大,愈来愈明亮,愈来愈璀璨,且由弱者转为强者,由懦者转为勇者,让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放飞。
A&Short&History&of&Chinese&Philosophy的中文本实在是姗姗来迟。1984年三月,八十九岁的冯友兰,获悉该书于前一年又有塞尔维亚文本在贝尔格莱德出版。他立马驰函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涂又光,嘱他将该书的英文本转译为中文。涂老师真不愧为冯先生的高足,仅以十一个月的工夫便大功告成。1985年二月,中文译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中国哲学简史》。冯先生捧着油墨芬芳的新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十年之后即2005年,另一位学者赵复三的中译本亦在内地椠行,而且很快又有了中英文对照本问世。从那以后,《中国哲学简史》中文本和中英文对照本在内地总是累印累销,累销累印。
校长们的放话便是冲着这本书的新印本来的。所谓“路线图”,是指这本书清晰地“描绘了中国哲学演进”的经纬;所谓“发展史”,是指这本书简明地“梳理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所谓“成功范例”,是指这本书史无前例地将中国哲学进行了对外传播,赢得了异邦学人的广泛认可。校长们甚至还语重心长地建议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冯友兰的这本书,以“获知中国哲学的精髓”,以“领略中西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可贵”,从而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复兴”中作出每一位大学生应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