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做农村“互联网+”好帮手
作者:魏丽,张敏,郭娇
“俺以前种地,现在想学还行吗?”、“快递能到俺村吗?那得多少钱啊?”、“我听我闺女说的,‘互联网+’就是用电脑在网上卖东西吧,她在学校总喜欢上网买东西。”每当队员们向烟台栖霞新城镇的村民问起“您了解‘互联网+’是怎么一回事吗?”,听到的总是如上述类似的回答。您心里的回答又是什么呢?
今年,2016年国家重点调研团队——鲁东大学的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农村经济模式调研团,利用暑假,扎根到了烟台栖霞新城镇。在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队员们走上大街,走到农户家中,与当地村民相处10余天,是为了掌握更多的一手资料,来延续三年来一直坚守的课题,探究互联网与山东农村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具备的可行性。
现代农村消费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三农”这一模式不仅极大提高了农民的消费空间,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也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有益的拉动意义。队员们用三年的时间,实地走访调研了山东省东西中地区6个市镇21个乡村,所作出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该团队曾被中国教育报称为“守望乡村的大学生实践团队”。
“农村对于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还有很大潜力,结合当下时兴的互联网模式,在带动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面貌的塑造等方面都是很强的催化剂。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农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意义。”团队的指导老师张成良说道。
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的差距逐渐被拉大,年轻的劳动力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医疗、教育资源,更多的是选择去城市发展,这导致了农村青壮年劳力流失问题。在信息化、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青壮年的流失不仅仅不利于农业生产,同时阻碍了农村新型经济的发展。
因此,调研团希望凭借“互联网+”这一阵春风,对农村传统经济模式进行改革,同时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加强高校与地方间的联系,从而减轻青壮年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为期两周的暑期调研中,成员们在村委书记的带领下俯身土地,真正感受到农民的不易,由此更加坚定了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