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榆林学院 - 《榆林学院报》

深化产教合作教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转型发展中的生命科学学院

2015-10-27     浏览(153)     (0)

 

榆林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是建设中的陕西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也是规划中的“陕西第二大粮仓”,现代农业发展极具潜力。但由于地处边远,加之行业的特殊性,农牧业应用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已成为制约农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全市农林水牧系统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5.9%,基层农业实用人才更是极度紧缺,缺口近2万人,急需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农牧人才。榆林学院作为当地唯一一所高校,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这一责任。为了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但与相关行业紧密结合, 根据需求来制订教学计划, 培养双师型教师, 同时把学生放到第一线去, 与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共同培养人才, 以达到真正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005年起,生命科学学院根据榆林农牧业生产实际需要,针对该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生命科学学院取得一系列重要的教学成果,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对地方农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同类院校应用型农牧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良好经验。2014年,榆林学院获批全国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实用技能型)计划项目。

    一、立足地方,确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农牧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地方农牧业发展实际需求,生命科学学院确立了符合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面向地方农牧业生产及教育第一线,能胜任现代农牧业生产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经营管理,具有良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提出 “拓宽口径、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注重特色”的人才培养思路, 确定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明确农牧应用型人才需要掌握的主要专业技能。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农事操作技术、良种繁育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植物资源调查与利用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节水技术等六大专业技能;动物科学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繁育技术、动物营养调控与饲料加工技术、养殖场生产及经营管理技术、疾病防控技术、疾病诊断与实验室检测技术、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等六大专业技能。

二、面向地方,构建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新体系

生命科学学院改革了传统的以知识教育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境中。新的课程体系由四位一体理论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实践课程体系以及多层次综合素质拓展体系组成。四位一体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岗位专业方向课及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体系从传统的课程实习向“四层次实验-五模块实习-多途径职业技能训练”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体系嬗变;多层次综合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主要由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会实践与服务、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组成。

新的课程体系通过座谈调研,广泛听取并吸纳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制定而成的,专业技能与课程的对应关系明确,技能培养的可操作性强。而且依据地方农牧业资源优势与主导产业设置专业方向课模块,体现了区域特色。比如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由旱区农业生产、设施农业栽培、植物病虫害防治及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四个方向课程群组成;动物科学专业由动物生产、动物营养及动物疾病防控方向课程群组成。专业选修课则增设区域农牧业现状与进展课程,聘请地方行业专家授课。比如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马铃薯、小杂粮、设施蔬菜及土壤肥料等系列讲座;动物科学专业开设绒山羊、饲料饲草、疾病防控等系列讲座。生命科学学院还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学分比例增至35%。开设“区域农牧业调研周”,组织学生到产业基地见习。毕业生产实习达半年时间,毕业论文实行“校地双导师制”,部分学生随行业导师选题并开展实习。

三、依托地方,搭建以资源共享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生命科学学院针对农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支撑条件,搭建了5个校地资源共享的教育教学平台。一是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政产学研合作能够充分提升高校学科和科技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政府进一步服务企业,企业进一步提升自身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服务社会和科技转化的良好平台。

建设这一平台的主要措施包括:①依托市政府与榆林学院共同倡导成立的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加强与入盟的涉农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已分别与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榆林市草原工作站、榆林市水务局水保监督总站、榆林市现代农业示范园、榆林市农业局、榆林市果业技术推广中心、榆林市治沙所、榆林市植保站、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陕西中稷农业有限公司、金沙湾农业科技示范园等20余家行业、企业单位建立了产教合作关系;②成立以主管农业副市长为主任,学校分管教学院长为副主任,行业部门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产教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协调行业企业人才的参与,不定期召开委员会议,解决合作育人中存在的问题;③举办“行业企业进校园”活动,增加产教双方的相互了解,寻找合作育人的切入点,目前已开展产教对接活动10余次;④各专业分别成立科技协会,协会成员由我院教师和行业内外聘教授共同组成,任务是统一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以此提升学校学科竞赛的总体水平,并最终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平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院将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定位为“双师型”,即教师不仅应具备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还要具备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胜任农牧业生产一线的教学指导工作。

建设措施包括:①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18人,担任兼课教师,或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指导生产实习和指导毕业论文,或开设系列讲座;②选派10余名青年教师进入地方行业、企业单位进行顶岗锻炼,促使教师熟悉行业产业情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③联合榆林市林业局,陕西省治沙所开展了3次毛乌素沙地科学考察;组织教师深入农牧产业基地调研20多次。

三是校地共享实践教学平台校地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也是实现应用型农牧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条件。学院针对以往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诸如实习基地不稳定等问题,加大资金投入,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建长期稳定的校地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并构建了校地共建实习基地新模式。校地共建模式以平等合作、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等特点,改变了以往实习基地建设中单方面“资源消费”的关系,使双方成为合作中的受益者,实现了校地共赢。

建设的措施包括:①积极申报并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7个;发挥优势学科对本科教学的带动作用,积极建设省、市两级重点实验室,现已建成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中心,榆林市农业节水重点实验室、榆林市生态恢复与重建重点实验室、榆林市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榆林市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室、榆林市牧草遗传改良与资源利用以及榆林市现代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此外,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还与陕西省大地种业有限公司共建了榆林市马铃薯脱毒生产车间,与榆林市沙棘开发办公室共建了沙棘综合开发利用实验室,与榆林市农业局共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动物科学专业与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建了疫病检测实验室,与陕西大匠农科产业集团共建了禽病诊断与监测实验室,与陕西省榆林市天鹏畜禽有限公司共建了饲料分析实验室。② 校地共建了35个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植物科学专业在沿长城风沙滩区重点打造的神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榆林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重点建设的金沙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子洲旱作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及子洲县长明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教学基地;动物科学专业针对榆林全国非牧区养羊第一大市、陕甘宁蒙交界农牧交错区域现代特色畜牧业示范基地,重点打造了神木畜牧科技示范园、榆林市胜利养猪场、南郊奶牛场以及陕西大匠集团榆林春蕾绿色禽业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此外,我院还与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靖边县兴农种苗经销有限公司、佳县益民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榆林鱼卜界种禽繁育中心、驼城饲料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皇香肉类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咸阳温氏畜牧有限公司以及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陕西省神木千玺花卉有限公司和榆林市元驰世纪城等35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地实践教学基地。③ 建成1个动植物标本馆。2005年起,学院与榆林市林业科学院、陕西省治沙所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组成毛乌素沙地及毗邻地区植物调查组,深入沙地腹地,行程近10万公里,采集植物标本1万余份,包括大量的珍稀濒危物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榆林学院动植物标本馆以及学院西区野生植物引种驯化园。如今,动植物标本馆面向社会开放,科普动植物知识,累计接待中小学生2000余人;野生植物引种驯化园面向全市科技人员开放,该园在长柄扁桃、樟子松、甘草、苦菜等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四是应用科技创新平台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重要载体,也对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专门针对本科生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院发挥学科优势对本科教学的带动作用,依托国家级和省级以及各类横向科研课题,整合多途径科研训练体系,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设措施包括:①凝练形成陕北白绒山羊品种选育、农业节水技术、动物疫病防治与检测、植物病虫害防治、牧草改良与资源利用、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恢复与重建等7个贴近地方农牧生产的应用性科研方向;②鼓励教师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横向课题合作,目前已承担了20余项横向科研课题;③将教师科研与本科生导师制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④鼓励并指导学生申报“省、校、院”三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举办学科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科创活动。依托产教合作教育,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举办了首届现代农业“创新创意创业”大赛;动物科学专业举办了首届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通过举办这些高质量的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是学科资源平台充分发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对地方农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全力打造学科平台课程,通过“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主要建设措施包括:①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通过质量工程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成功获批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1项、地方所属高校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②加强省级、校级精品资源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带动整体课程水平的提高。现已经建成省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③注重教学团队建设,支持教师参加相关教学会议,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深造或进修。

四、产教合作教育取得的成效              

在本科教育方面,生命科学学院获批省、校级大学生科创项目100余项,参加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大赛40余次,受益学生达到90%以上,60%以上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300余名学生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任职证书。学生荣获国家、省、市各类荣誉称号10余项,其中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人、陕西省优秀毕业生3人;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陕西省挑战杯大赛三等奖1项;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奖1项;榆林市“创新、创意、创业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榆林市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

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其中以“从医、从农、从教”进入基层农牧事业单位约37%,农牧生产企业约35%,考研深造约23%,自主创业约5%。毕业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教师队伍建设颇有成效,新增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1人、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1人、陕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区人才11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榆林市青年科技奖4人。并聘请了18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获批为省级教学团队;陕北农业节水综合研究团队获批为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专业建设效果明显,2008年以来,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准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并被批准为第一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第二批地方高校所属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获批全国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农科实验示范中心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获批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6 门;学院教师主持教学研究项目40余项,发表教学论文40余篇;学院与地方农牧行业部门合编实验实习、专业技能培训教材14

服务地方农牧产业的能力显著提高。由我院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博士组建成的“教授博士专家服务团”,深入到农业示范园区、养殖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等,秉承“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服务宗旨,开展现场饲养管理、种植技术、产品加工和生产销售管理指导,为企业(行业)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推动产业上台阶,提高企业竞争力;专家团还深入农村,广泛宣传种养殖新知识、新技术,开展畜牧养殖技术咨询,发放山地苹果栽培技术、小杂粮生产技术、养羊、养猪和奶牛饲养管理等科技手册近2000套,并根据地方农牧业生产实际,集中开展了高垄覆膜滴灌栽培技术、山地苹果整形修剪、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现代畜牧新理念、现代养殖新技术、疫病防控新技术的培训,现场解答防疫员和种养殖户遇到的种种技术难题,培训防疫员、专业种养殖户500多人,受到当地农民和农牧企业的热烈欢迎,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先锋。

生命科学学院目前已向地方农牧行业输送600余名高素质农牧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农牧行业的骨干力量。面向地方的应用科研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已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省级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榆林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8项、二等奖20项。

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夏明忠教授对我院农牧专业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毛乌素沙地严酷的自然环境下,榆林学院农牧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始终围绕地方农牧经济发展,扎根大漠,为榆林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属不易”。2012104日,《光明日报》在“沙漠上的文化灯塔,能源城的人才基地——榆林学院特色办学纪实”中重点介绍了我院农牧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产学研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取得的突出贡献;20141024日,《榆林日报》报道“榆林学院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充分肯定了我院农牧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5710日《榆林日报》报道“让梦想开花结果”,介绍了我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成立大象果蔬以及榆林市达绿园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创业情况。

生命科学学院充分利用企业与社会资源,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编制应用型课程体系,造就双能型师资队伍,完善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符合地方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步伐和要求,仍将是我们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