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计算机工程学院:把握趋势,尽责担当

2015-10-27     浏览(84)     (0)

  新学期,计算机工程学院认真组织学习了孙书记在开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计算机工程学院将牢牢把握改革发展大势,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把“实干”和“实效”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
  一、专业建设——以内涵强特色,以质量树品牌
  内涵发展本质上就是质量提升。多年来,计算机工程学院的专业建设一直走在前列。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先后获评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是省应用型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同时还是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今年又被列入“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获专业建设经费300万元。
  当前要紧紧把握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趋势,围绕山东省政府和潍坊市政府近年来制定的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着眼于地方信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目标,力求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打造专业基础相近,服务面向一致,专业相互依托支撑,学校社会资源共享,与区域信息产业群、产业链以及IT岗位群紧密对接的计算机类专业群。以优异的质量树立专业品牌声誉,保持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切实发挥学校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二、学科建设——以特色铸优势,以创新促发展
  近几年,“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紧紧围绕与IT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项目研发打造学科特色和亮点,形成了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服务计算与数据挖掘”、“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复杂系统与农业生长模拟”和“大规模天线调频和无线传感网络”等4个学科方向,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科建设要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坚持“以基础研究为核心、以推广地方与行业应用为重点”的原则,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将学科建设与潍坊地区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加强与市经信委、市智慧城市办公室、潍坊软件园以及当地品牌软件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校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学科特色铸造持续性发展优势。努力构建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相衔接的创新平台,努力打造融先进技术研究、积累、推广于一体的合作创新基地,力争把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成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学科。
  三、教学工作——以改革谋创新,抓规范求实效
  计算机工程学院一直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目前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建成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成教特色课程6门;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先后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15项,主编国家规划教材8部;学生在各项学科竞赛中也屡获大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下一步要依据区域经济转型和IT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围绕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采用开放式的思维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培养模式;依托精品课程群建设,参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群和专业链的行业标准及专业规范,通过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强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内容更新,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特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四、科研工作——以突破为抓手,升能力上层次
  计算机工程学院一贯重视科研工作,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6项,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博士基金、省科技发展计划等省级科研课题28项,承担企事业委托横向课题14项;获国家发明/设计专利6项,省、市级科研奖励34项,各类科研经费达700多万元。
  学院科研工作将瞄准学术前沿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有选择地在一些优势方向和部分重点领域加大扶持力度,以高层次科研立项和高水平成果获奖的突破为主要抓手,在提升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上下功夫,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力度建设软件开发与评测技术研究所、云计算工程技术中心以及高性能计算中心,大幅度提升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层次。
  五、学生工作——以创新为主线,厚基础强能力
  当前社会用人的一个大趋势是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计算机工程学院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三年,在全国软件设计大赛和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等活动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7项,获省级奖127项。
  学生工作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构建学生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重点从大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能力素质提升、创新思维锤炼以及创业设计实践等方面来打造培育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深入开展学业导师与项目导师相结合的管理新模式;通过组建兴趣班、项目组以及开展各种大赛赛前强化辅导等形式,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种类型的大赛,为学生提供政策、资金、设备、场地、师资等方面的支持,全方位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养高、潜力大,能服务区域经济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
  六、人才建设——转理念强服务,激活力聚合力
  人才建设是优先的工作,人才强校是发展的“第一战略”。要彻底改变把管理当服务的思想,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凝聚合力,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
  以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和学科前沿凝聚学术队伍,力争在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和青年骨干培养上创出新面貌。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特别是已取得突出成就的学科带头人。针对院士、长江学者、泰山学者以及国内外著名学者,积极探讨灵活的引进方式。对现有人才,要创造条件,使每一位人才都能“才尽其用”,避免大材小用、用短弃长、搁置不用等人才资源的闲置浪费。建立高层次人才成长的长效激励机制,建立报酬激励机制、职务(职称)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组织开展师资培训,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今年暑假即安排了27名教师参加业务技术培训,促进了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今后在这些方面的工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七、社会服务——盯行业重应用,接地气显特色
  地方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理应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应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转型。要抓住潍坊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机遇期,紧盯软件与信息服务行业,立足于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彰显本地化服务的优势和特色。
  深入推进校地合作,积极寻求与优势企业的战略合作,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技术领域为主,加大力度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和成果转化。积极寻求与政府和企业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端技术平台,校政联合、校企联合建立合作实验室,全方位面向地方提供智库支撑、科技研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及技术推广等服务。(侯金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