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年有中秋,未必常团圆。
年幼时我常寄住在外婆家,中秋便随老人一起过。兴许是老人家对传统节日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外婆家的中秋节总是特别隆重。月饼是特意找的手艺师傅做的,自己备好上等的肉馅,就缺师傅那代代相传的技艺。板栗、花生和毛豆提前收拾干净,等到节庆当日一大早上锅蒸熟,待到天暗月圆之时,餐食纷纷摆上桌,配上平日收藏的好酒,剥上几瓣酸爽的橘子解腻,一桌完整的中秋宴算是齐了。恰逢爸妈工作得空,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浓浓的中秋味更是地道。因为住楼房的关系,想找“举杯邀明月”这样的雅致并不容易,好在楼层较高,外婆也会象征性地把我抱到窗边,让年幼无知的我感受一下月圆的魅力。
再长大些的时候我就搬回了父母家中,家里庆祝中秋的方式也变了样。
少年时期我常常被带去奶奶家庆祝节日。奶奶家的中秋热闹得多,老一辈的兄弟姊妹们都爱到奶奶家团聚。携妻带子、一家老小浩浩荡荡,最多一次竟有三十余口人,楼上楼下都是嬉闹的声音,平时喜好清静的奶奶也乐呵呵的,没有半点不满。
人一多,仅凭餐酒点心必然是不够的,一席佳肴就唱上了主角。依然是节日之前就得准备好新鲜食材,一些需要炮制入味的菜品还需要提前完工,亲戚们一般中午才会到,主人家却是早早地开始忙碌,午餐短暂的完毕之后又需要马不停蹄地在厨房转悠。等到祝酒、赏月、闲聊统统结束,各家散去往往都将近凌晨,热闹了一天的家中突然安静下来反而还有些不习惯。虽然疲惫,但我们依然要先把家中收拾妥帖、打扫干净,入睡已是深夜。年年如此,年年劳累却乐此不疲,团团圆圆的一大家子见了,聚了,才能称得上中秋佳节。
如今我已是在外求学的成年人了,许多节日也失去了和家人同过的机会。
节日之前我就收到爸妈从家乡寄来的一大箱月饼,除了留足自己吃的,贴心的爸妈还不忘替我准备好月饼分发给其他同学,让大家都尝尝家乡的味道。其实曾经的我对月饼是没有太大的兴趣的,或许是因为家中吃食太多,本应该唱主角的月饼反而受到了冷落。倒是离家之后无比思念起这股熟悉的味道来,多亏得通讯方便,物流发达,每次都能在节日之前收到家人快递过来的满满爱意。
幼时能常伴家人身边,长大之后虽然无法团聚,也依然得到无尽的关怀惦念。纵然距离遥远,抬头也是望向同一个月亮。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