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报》

创新引领发展 文化凝聚人心

———机械工程学院以创新文化引领学院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机械工程学院 陈靖 郭莹    
2015-04-24     浏览(71)     (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创新文化是一种激发创新意识、崇尚创新精神、鼓励创新活动、促进创新发展的文化生态,是营造百家争鸣、开放和谐的良好氛围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有利于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是一种鼓励探索未知,勇于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激励发明创造与革新的务实文化。
  机械工程学院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近年来,学院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努力培植创新的文化土壤,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学院文化,以创新理念引领学院各项建设,在全院范围内营造激发与提升师生创新热情、智慧、能力的良好氛围,为师生创新搭建舞台,创造机会,提供支持。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学院从2008年起,先后承担了CDIO教学模式改革、机械类创新实验班、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倡导“做中学”和“学中做”,是当今国际社会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2010年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成为学校最早的CDIO试点专业。在CDIO教学模式改革中,学院将项目实施作为主线贯穿课程设置的全过程,规划与整合各类课程,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围绕项目设计将相关课程有机联系起来,构建基于CDIO理念并且围绕项目来组织的新型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通过产学研结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此外,学院积极探索省属院校培养拔尖人才的新模式,制定《机械类创新实验班实施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创新实验室,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基金,实施校外游学的奖励机制,培养和提高实验班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工程人才的新途径,与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五征集团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联合培养协议。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中外教师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鼓励教师使用原版英文专业教材并使用英语或双语为实验班授课,初步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立足专业特色,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学院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成才为主线”的学生科技创新理念。通过搭建平台,组建团队,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学院依托“机电一体化”实践基地和“机器人”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搭建参与科技创新的平台,逐步形成了“以本科生研究团队为主体、科技类社团为补充、以创新实验室为阵地、科技创新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发挥教师科研优势,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学院积极组织科技创新沙龙、科技创新导师报告会,选拔部分学生加入创新团队,对于有创新项目的学生,积极帮助其联系指导老师,搭建师生交流平台。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更多的老师能够将自身的研究与学生的研究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切实形成科技创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格局。目前,学院已基本形成了一支科研能力强、富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指导队伍,30余名教师精心指导学生创新活动。学院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逐渐形成了“一年级培养兴趣打基础,二年级集中培训提高能力,三年级重点组队参赛”梯队创新活动模式。依托机器人爱好者协会、机械学会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仿真机器人灭火大赛、机器人操作竞技赛、机器人组装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CAD创意设计大赛、机械产品科技博览及工艺创新竞技讲师赛等一系列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参与,学院每一名学生都有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每年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的人数达1000余人次,获校级及以上奖励人数近300人次(其中国家级奖励160人次)。
  三、推进协同创新,营造科研创新文化环境。
  学院大力推进与政府部门、产业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探索适应行业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加强应用性研究和横向课题研究,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加快建设科技服务创新平台,不断提高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学院确立了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为主线的服务面向,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及智能数字化设计制造系统。先后与潍坊西水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成立了联合研究中心,成功加入山东省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淄博市部分优秀企业联合,成功举办了先进制造技术论坛。“精密制造与表面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被评为两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学院紧紧围绕博士点建设、重点学科与重点科研平台建设,结合学科特点,优化资源配置,以学科团队为依托,加强学术力量协调整合,强化团队意识,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高效运行的学术梯队。充分调动学术骨干的积极性,努力创造高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2014年科研课题取得新突破,年内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 116篇,其中被SCI、EI检索收录37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4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项目11项,创学院年度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历史记录。
  四、强化团队建设,打造创新型人才团队。
  高校创新型人才团队在知识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打造创新型人才团队,对于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学科优势,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群体,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学院以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为依托,强化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建设,汇聚一批在国内外同学科领域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和建设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团队。建立起有效激励机制,将资源配置向学科团队倾斜,鼓励学术自由和自主创新。努力提升团队整体水平,学院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立宁指导机器人研究团队的凝练与创新,以郭跃彬教授为带头人的泰山学者团队。近年来团队成员科研水平迅速提升,几乎每位成员都有国家基金项目。
  此外,学院鼓励教师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每年选派5~7名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每年有近40人次参加国家、省级相关学会举办的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作学术报告和讲学。通过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教师们学习了先进的科研理念,接触到科技前沿,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机械工程学院通过在观念层面培养一种创新理念,在实践中激发师生的创新热情,逐步形成了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使创新成为全院师生的文化自觉,成为推动学院发展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