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 访谈
以事业为导向,奏响创新发展“四步曲”
——方植宁董事长专访

2015-10-11     浏览(86)     (0)

方植宁接受采访时表示,学院发展得益于政策环境和产业基础,经过几年摸索和实践,规模稳步发展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他展望下一个五年规划,将重点抓内涵、抓质量,创特色和铸品牌。

 

  本报记者:方董事长,我院创办以来,已经迈进第五个年头,今年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首次突破“万人”,学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请谈谈您的感受。
  方植宁:学院能够顺利发展,主要得益于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有比较好的政策环境和产业基础,得益于广东省各级政府和广东省教育厅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得益于学院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我们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不断推动学院规模的稳步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社会上形成了比较好的口碑,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作为学院的举办者,我很欣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恢复、快速发展到规范成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前景光明。现在,民办高校已由过去的机遇性发展时期到了一个实力竞争的发展时期。这种竞争会由过去的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发展到民办高校之间、以及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不同范围、多种层次的竞争。我院作为开办不足五年的院校,应当珍惜目前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夯实基础和内涵建设方面下足功夫,继续保持“稳中求进”的步伐。
  本报记者:董事会的办学理念和策略是什么?董事会对学院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目标与期待?
  方植宁:我们一贯倡导秉持“以事业为导向”的观念,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创新路、铸特色”的办学要求,高标准投入办学,把质量与特色作为“立校之本”。差异化发展是我们事业发展的策略。董事会在学院创办之初就明确,我们要始终坚持走职业教育的路径,把办好职业教育作为一辈子的追求。
  按照董事会的设想,学院的发展分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学院办学规模稳步发展到万人以上,顺利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第二步是学院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第三步是学院综合办学水平和实力进入全省前列;
  第四步是争取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职业教育院校。
  这“四步曲”一环扣着一环,前后紧密承接,要完成它不在一时之功。目前我们正在走第一步,正处在充满挑战和考验的“爬坡期”,我们要扎实地走好这一步,为下一步打牢基础。
本报记者:今年是学院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回望“十二•五”,学院取得了哪些成绩?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
  方植宁:过去五年,在历届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工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校园的基础建设进展顺利,共完成了29.37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含在建),大学校园基本成型;在校生规模达到了万人规模,规模发展达到了预期目标;另外,师资建设也颇见成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45%,高级职称教师占20%,“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50%,已形成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值得一提的是,我院先后有2名教师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称号,这也是我们师资建设中的一个亮点。
  第二,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几年来,我们从办学初的7个专业发展到今天的27个专业,7个教学系中有2个已经率先“晋级”为二级学院,师生参加全国性、全省性的技能比赛等活动获奖200余项……这些数字反映了学院在发展过程可喜的变化。
  第三,学院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呈现了一些办学亮点,譬如我们努力做到“三匹配”:专业设置与东莞、珠三角乃至广东的产业设置相匹配;课程设置与行业标准相匹配;学生毕业与就业相匹配。我们十分重视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协同办学”,先后与7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内涵丰富的合作关系。目前,我们共有两届毕业生,2011级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达到99%以上,2012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比较乐观。总体来讲,学院基本达到了“规模发展与内涵建设相得益彰”、“招生与就业相互促进”的目标。
  第四,校园安全和谐,社会知名度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关注创新、报读创新,在创新成长成才。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基础还很薄弱,还要继续努力。
本报记者:请您展望一下学院的下一个五年规划的蓝图?
方植宁:抓内涵、抓质量将是我们新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重点做好“四个一”:
“一稳”:办学规模稳定发展在12000人左右;
“一转”:规模稳定之后要将主要精力转到内涵建设上来;
“一创”:创特色,形成创新学院自己独有的办学亮点;
“一铸”:铸品牌,将创新教育这块牌子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