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校报》

钢铁之夏日激情

2015“钢铁之夏·中国太原国际青年金属雕塑创作营”采访笔记

作者:秦建平    
2015-09-27     浏览(75)     (0)

本文描述了“钢铁之夏·中国太原国际青年金属雕塑创作营”在太原举行的一次创作营活动。同学们与工业废墟、废旧金属对话,创造出了一系列生动造型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表达了同学们的金属语言和艺术激情。中央美术学院组织了与金属对话的国际制高平台,让热爱金属的国际青年艺术家在这个“熔炉”中尽情释放出自己的能量。

2015“钢铁之夏·中国太原国际青年金属雕塑创作营”于7月20日开营,创作持续一个月。中央美术学院的金属雕塑创作营始于2007年6月黄河“几”字弯边的内蒙古磴口县巴彦高勒,之后从大同到太原,2013年移师太原后,正式命名“钢铁之夏”,也正像这个名字,金属雕塑创作营持续散发着其夏日的热情、激情与能量。一直想近距离体味“废旧金属语言”的味道儿,我今年选择了热热闹闹的开营式之后去了创作营,想去触摸创作正酣的“钢铁之夏”。

恢弘气势

在创作营班车出发前,孙璐老师特意带着我来到了创作营地——太化旧址,想让我先找一下“感觉”。眼前一尊尊体量巨大的“老东西”从眼球直接撞击到内心,架在低空的管道、流水线的车间、连体的“双子塔”,如今依旧安然立于原地,与占地220公顷的偌大工业遗址浑然一体,在盛夏安静的晨曦里傲然秀出唯我的气势。那些布局有序的巨型管道、造型别致的“连体”造粒塔,或锈迹斑斑、或色彩斑驳,然而瑕不掩瑜,依然霸气外露,这些前苏联1950年代无偿捐建的化工厂房,存储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盛景,这座保存完好的工业遗址也透出曾经位列国家化工企业前三甲的老国企的气度。

孙老师今天设计的这一席“早课”,也已把我带入了现代工业遗址的场域。

叮叮——当——,夏日的太阳已挂上高空,沉寂了一夜的旧厂区响起了清脆的金属敲击,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废墟又融入了现代的节奏。随着创作营班车的到来,老师同学在一尊尊巨型老金属面前开始了艺术的对话。

夏日激情 

今年的“钢铁之夏”创作营较往届更求精致,时间压缩,参与的学生规模也压缩了一半,仅限40名,除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同学,国内其他几所重点美术学院本着一校一名的原则优中选优,同时还邀请了几所国际艺术院校的同学。因为钟情金属雕塑,来自国内外雕塑艺术领域的40位艺术青年组成了国际青年创作营,他们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40件作品,完成度上今年要求更高——上漆、着色,因此带队老师孙璐提出了一个不太近人情的要求:不休周末!除非下暴雨!

作为雕塑系金属工作室的主持人,从2007年巴彦高勒第一次吃螃蟹即尝到工业废墟现场创作甜头的孙璐,从大同转战到太原,这个老领队的激情似乎逐年高涨。校园里有些书生气的孙璐,此时的肤色已经跟锈蚀的金属拉不开距离,胳膊上缠的绷带有些刺眼。“我看到了自己的骨头,如果不是怕你受刺激就给你看照片了。”伤口缝了五针,孙璐的幽默解释也很难让我轻松起来。 烈日、酷暑、金属敲击、高温焊接,这一点小小失误似是情理中的事了。

“以前也摸过所谓的真材料,譬如说自行车轮子什么的,但在工作室无论多么强大的想象力,都有局限性,与真实的材料相距甚远。第一次置身现场,面对这些金属真家伙,就一个字‘懵’。”孙璐谈起2007年第一次到工业废墟的感受,一方面兴奋,原材料真实而丰富,另一方面又无从下手,难以套用纸上谈兵的雕塑“样式”去“做个什么东西”。几年下来,他越来越读懂了金属原始语言的真经,尊重其原本的存在,而不要试图去改变它,“它才可能听从你的想法”。
 

中央美院雕塑系研究生彭聪的这次创作实践似乎体验一回从工作室到创作营的过山车。爱思考的他从一开始就装了“想法”,但面对太丰富的材料又难以找到切入点,在经历了N次的修改后,他最后一个定下方案,眼前作品的流线表达、近乎完美的完成,让他感受到了金属语言带来的舒畅与轻松。三工作室的周嘉诚难掩创作的兴奋,现当代观念艺术的训练让他在这个原生态的场域发现了观念与材料的契合,当他面对老发动机的时候,他似乎找到了与它面对面交流的感觉。经过连续三年的报名申请,清华美院研究生刁军翔今年终于如愿入营,他很快进入了与这些废旧金属的对话,生硬的机械部件在他手里变成了汉服的水袖。

来自哥斯达黎加的胡安(Juan)已经是第二次参加“钢铁之夏”了,金属原材料现场创作对他极具吸引力,“现在欧美更多的艺术院校强调观念,这种直接面对金属材料的创作才是观念与材料的最好结合,这种创作方式在当今艺术领域是一种创举。” 这种艺术创作手段深深吸引了他,Juan决定明年申请攻读中央美院硕士。来自希腊雅典艺术学院的保罗(Pavlos)可以说是一种与金属的缘分把他带到了“钢铁之夏”,今年初雕塑系赴希腊交流访问时,孙璐老师与热爱金属雕塑的保罗偶遇,孙璐老师特意向保罗发出了邀请,对于保罗来说有些“幸运天降”的感觉。

同学们每天沉浸在“奢侈”的创作中,难耐的酷暑、电焊的熏烤、轻微的灼伤似乎一起融化在创作的激情中了,原本几位皮肤娇嫩的女同学完全没去理会电焊的灼伤,创作营里见到的都是一身工装的“女汉子”。“每天晚上洗澡的时候姑娘们才会喊疼,才想起仔细打量醺红的皮肤”,雕塑系的教学秘书孙婷惦记着每一位同学的生活细节。 

金属韵律

“要注意发现工业建筑、机械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注意观察周围自然环境生长的节奏。”隋建国老师在开营时的话给同学们启迪匪浅。首次参加创作营的四川美院张晓影很快找到了大型机械内在的韵律,很难想象这位娇小的川妹子如何去对付这些庞然大物,她却轻松地“玩”进了废旧大桶,这个大家伙在她手里变成了龙形觥。

与材料的对话是找到创作语言的基础,与工人师傅的交流配合是现场创作的第二语言。为了更好地让同学驾驭金属材料,创作营还特意聘请一批手艺娴熟的工人师傅,如何把师傅们的手艺更好地服务于创作也是对同学们的考量。在经历了第一次见到材料的激动之后,第二次参加创作营的中央美院四年级学生边霄萌已经学会了让师傅们成为自己驾驭金属的“延伸的手”。

一个月的激情对话,2015“钢铁之夏”再次诠释了高等学府与工业废墟的交融,40件造型生动的雕塑作品传递着40位青年学生的金属语言。“在经历了五届创作营之后,可以用‘最出色’来评价今年的‘钢铁之夏’,无论是作品的思想性还是完成度,都表现出极佳的状态。”作为工业遗址金属创作营的发起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带领中央美术学院的学术团队搭建了与金属对话的国际制高平台,也让热爱金属的国际青年艺术家在这个 “熔炉”中尽情释放出自己的能量 。“飞行器”、“门楼”、“巨石”、“飞鸟”、“汉服”,或坚硬、或刚烈、或精巧、或柔美,原本沉寂的工业遗址有了新的韵律,历经半个世纪风雨的那些前苏联建筑开始了与现代艺术的对话,载着厚重的历史,太化废墟接入了现代轨道。“太原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远景中,依稀可见中国工业现代化走向未来的轨程。

宣传部 秦建平/文 雕塑系 孙璐 孙洁/图

孙璐老师指导边霄萌

刘芳《几块矗立的工业遗板》
650×500×1050cm

李隽《危险关系》
200×200×700cm

刁军祥 《古韵》550×430×134cm

彭聪《冲》350×260×550cm

Juan 《Steam Temple工业神殿》 240×500×65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