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诗人笔端月光明

作者:严 歌    
2015-09-21     浏览(60)     (0)

  唐人写诗多涉月。孟浩然首当其冲,挥毫写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真个是玉轮一盘扑面来,直把金辉洒人间了。李白当仁不让,右手夺过孟夫子手中的丹青,左手把盏向月,随后大笔一扬:“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人称“酒仙”的太白先生意犹未尽,又援翰写出“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人的眼中,明月已经不是物,而是人,不仅是人,而且是他的朋友,是他的知己。因为诗人只要“举头望明月”,便能“低头思故乡”啊。杜甫浮想联翩,接过诗兄的羊毫,抹了抹眼中的泪水,让诗行默默地在笔端流出:“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区区二十个字充满了对妻子、对女儿的不尽思念与关爱。
  宋人不让唐人。柳永舞袖登场,率先吟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欧阳修不喜欢三郎的凄凄切切,笔锋一转,写道:“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帅哥靓妹在静悄悄的夜晚,卿卿我我地倾诉衷肠,枝头的月亮姑娘望着这一对情侣,偷偷地乐着呢。苏东坡心有灵犀一点通,先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接着便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此丽句,在意境上分明高出了一筹。靖康之后,面对明月的宋人,情绪为之一变。岳武穆只能“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文天祥更是“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异族打压,南北分裂。月带愁容成孤月,人无乐意变苦人。偏安一角的南宋王朝,苦苦支撑了百余年,终于还是在元人的马蹄声中无可奈何地烟消云散了。
  元人别出心裁,从唐人的诗中,从宋人的词中,创立出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曰曲。由是月入曲中。马致远的“月又明,酒又醒,客乍醒。”乔吉的“江声撼枕,一川残月,满目遥岑。”张可久的“雁啼明月中,人在青山外。”可谓层出不穷,然而在格调与情景上却不能与唐人宋人同日而语。倒是一位无名氏的一曲“塞鸿秋”别有一番情趣:“爱他时似爱初生月,喜他时似喜看梅梢月,想他时道几首西江月,盼他时似盼辰钩月。当初意儿别。今日相抛撇,要相逢似水底捞明月。”情妹妹对情哥哥的心路历程,在五个“月”字中实在是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可惜,这个“他”最终变成了负心郎,枉费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厚意。
  诗到明清,已呈式微,写月的诗更乏佳丽。似乎只有龚自珍的两句尚可差强人意:“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诗句的意思是,诗人欲以“叱起帘底月”之力,唤醒国人破旧立新,有如月下的花影,汹涌澎湃、形如怒潮一般。有人评价说,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变革世界的伟大气魄、坚定信念和强烈愿望。”细细品味,倒像是在情理之中。
  西人中亦多写月高手,比如英国的雪莱(Percy1Bysshe1Shelley)写有一首 To1The1Moon:
  Art1thou1pale1for1weariness1/1Of1climbing1heaven1and1gazing1on1the1earth,/1Wandering1companionless1/1Among1the1stars1that1have1a1different1birth,1--1/1And1ever1changing,1like1a1joyless1eye1/1That1finds1no1object1worth1its1constancy?11!!这首题为《致月亮》的六行诗,明眼人一看便知,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疑问句。笔者吟诵再三,将其倒腾为一首中文五言诗:“夜夜攀九天,夕夕察大地。孤行星际间,无一亲兄弟。变化为周期,盈亏相交替。恰似眼成单,忧伤乏乐趣。难觅一友朋,永久是知己。月色白苍苍,一生不休息?”大诗人诗歌的音形意美,岂是我区区小辈可以转达,不过原文的表层意思,自问还是译出了少许,不知作为译文评价主体之一的读者诸君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