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天津工业大学 - 《天津工业大学报》

真心育桃李经心做科研———记“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专家、纺织学院非织造材料系系主任庄旭品教授学生记者张烁薛田徐良丕

2015-06-20     浏览(69)     (0)


庄旭品教授近照


  庄旭品,教授,纺织学院非织造材料系系主任。2005年天津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天然高分子材料、新型微纳米纤维成型技术与应用的相关研究,“新型纤维材料及产品开发”科研团队成员。在研科项目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高速气流场对聚合物溶液射流超细拉伸成形机理研究”,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高温喷射流场对纤维素溶液丝条超细拉伸机理研究”和“溶液喷射多孔纳米碳纤维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天津市教委科技项目“新型高性能吸音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研究”和“热塑性壳聚糖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横向项目6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仿生抗菌纤维的应用基础研究”、863项目 “掺杂纳米电气石双组分熔喷法制备耐久驻极纳微纤维高效过滤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申请专利20项,已获得授权专利4项。2012年入选我校纺织学科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和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才。
  从教十年,他亦师亦友,真心付出,以育桃李;数载岁月,他专注科研,脚踏实地,看淡荣辱。他就是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庄旭品教授。
  传道授业 亦师亦友庄旭品于2005年进入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一名教师,他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工作的第一位。他从不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横隔着一道无法沟通的天堑,相反他积极倡导一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应是重在沟通,亦师亦友。我真心希望师生关系能更融洽,毕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庄旭品这样说。
  课堂上,庄旭品不喜欢独立于三尺讲台之上,而是习惯于走到学生中间,仔细倾听学生们的想法和意见。在课下,庄旭品经常到学生中间谈论家常,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他加入学生们建立的qq群,参与学生的聊天,加深对学生们的了解,努力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庄旭品与许多已经毕业的学生仍保持着联系,并且让许多他教过的优秀毕业生加入在校学生们的qq群,传授经验,帮助同学们做职业规划,为他们今后走入社会提供一些经验。庄旭品对笔者说:“师生关系本不应该处于对立面,师生应该成为真正的朋友,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为了更好地进行教研工作,让学生更方便地与自己交流沟通,庄旭品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了实验室。“我喜欢实验室,我和学生们在一起研究,相处很融洽。学生有想法也愿意说,对他们的进步很有用。”
  虽然庄旭品很和蔼,但对于课堂他一点也不含糊,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很少有逃课的。“严明纪律,对学生总归是好的,多学点知识总没有坏处。”庄旭品语重心长地说。
  当谈起对于教育教学的期望,庄旭品感慨:“学习本就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情,学有所成更是不易。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同学们有竞争意识是好事,但却难免迷失,现在许多同学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应对学院的考试或者选拔,很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这也是我一直最关心的问题。”庄旭品说:“学习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质量。”他希望他的学生能永远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这种热情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科的热爱,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竞争。他建议学院将选拨的时间推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提供一个更加自主的科研空间,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庄旭品这样说。
  科研是一种享受 也是一种坚守庄旭品主要从事天然高分子材料、新型微纳米纤维成型技术和应用的相关研究。科研注定是一场孤独而艰难的旅行,面对冰冷的仪器与枯燥的数据,经历那些质疑与否定,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往往都具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毅力与执念。但谈及科研,庄旭品却很兴奋。“科研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来源于兴趣,因为有了兴趣,所以我享受每一次科研的过程,享受每一个成功与失败的经历。”庄旭品说,“我发现一种新东西,我会感到很刺激,想着它的新性能,它的应用性,这对我来说就是不能抗拒的吸引力。”
  科研是庄旭品日常必不可少的工作,然而这项工作也早已和他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庄旭品经常呆在学校做实验直到很晚才回家,工作到晚上11点以后更是常事。“再苦再累都是一种享受,所以就不会觉得苦觉得累了。”庄旭品对笔者说,“从觉得无聊的工作中发掘新东西,把它当成一种享受,就没有什么事做不好,也没有什么工作不是好工作了。”
  然而,科研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科学往往充满了不可知性,有时一个看似会成功的实验,却会在中途发生意外,以失败告终;有时注定会失败的实验,却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功。这更需要科研人员用强大的内心去坚守,庄旭品告诉笔者:“搞科研就不要害怕失败,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戒骄戒躁。”每一项新技术的发现,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与热情,也正是他们对于科研的热情与坚守才推动了这项事业的发展。
  与许多科研工作者一样,在庄旭品教授的心里也一直存在着一个科研梦,他的科研涉及天然高分子、纳米纤维等多个领域,近期他致力于研究溶液喷射纺丝技术。“在工作之余,我更喜欢呆在实验室里,科研就是我的兴趣爱好。”他告诉笔者,“每一个新技术的问世都需要时间,非织造等新行业还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这不仅需要学校做好对相关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也需要企业及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这样才能将这个行业发扬光大,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庄旭品也希望能发现更多的新技术,产品及技术的市场能不断扩大,在未来能更好的实现技术成熟化,材料商品化的飞跃。谈及科研理想,庄旭品教授兴致勃勃地似乎有说不完的想法,而笔者也在那孩子般的纯真笑容下真切地感受到一个科研工作者对科研的热爱。
  立足本职 爱岗敬业庄旭品教授的工作十分繁杂,除了教学与科研之外,他还担任系主任一职,与很多人想的恰恰相反,庄旭品并没有成为 “甩手掌柜”,反而系里的大小事务都成了他操心的对象。“我们系的每个老师都很优秀,很多‘小事’就不去麻烦他们了。”他一脸轻松地说。然而据笔者了解,他的许多宝贵的休息时间便被这些本不属于他的“小事”占据着。在繁忙的工作中,他还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及作品展示,指导学生完成作品。2012年天津市非织造技术工程中心成立,在筹备非织造中心的过程中,庄旭品负担起撰写材料、协调等工作。庄旭品深深地热爱着他所从教的非织造材料专业,他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及作品展示,几年来,他积极关注专业的发展情况,在一些大型的非织造作品展示活动中,他热心帮助学生收集材料,整理素材,宣传作品;在参展过程中,他认真做好现场洽谈,与相关老师及企业保持沟通。即使是这些琐碎的工作他也依然会专心致志,一丝不苟。
  庄旭品主讲多门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业界人士的一致肯定。他还积极从事教学改革,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教改项目,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教改论文多篇。他还参与了包括国家级规划教材等3部教材的编写。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他指导的研究生第一作者发表检索论文20余篇,2次获得优秀会议论文奖,4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2009-2013年担任非织造党支部书记期间,他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贯彻执行上级党委的决议、指示,做好思想政治和党建工作。所在集体获得了“教工先锋号”的荣誉。而他本人也于2012年入选我校纺织学科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和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才。
  “真正成功的人不是那些倨傲的人,而是那些谦逊的人。”这句话在庄旭品身上再一次得到阐释。庄旭品每一天依然过得忙碌不已。他每天五六点到学校,直到晚上九点多才回家陪家人,家人入睡后又变成了他的工作时间。“每天有着做不完的事,我早已没有把时间分成工作和生活了。”
  庄旭品教授这种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使他在众多同事之中拥有良好的口碑。几年来,他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对他来说,工作之事无大小,都会认真对待,他也正是以这种极佳的工作状态,在平凡中演绎着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