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晚,“当代艺术与当代世界”——毕业季高端对话会在学院美术馆报告厅开场,我院院长范迪安教授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院长尼古拉斯·伯瑞奥德教授,围绕策展、批评、美术馆、学院话题层层展开,对当代艺术与当代世界的变化进行了讨论。我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主持了当晚的对话会。
范迪安与尼古拉斯·伯瑞奥德具有相似的经历:尼古拉斯是法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和批评家,是关系美学的发明者;同时他也是世界著名的当代艺术策展人,曾任巴黎东京宫美术馆的馆长。范迪安是中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他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国际策展人,更为重要的是,他担任过9年中国美术馆的馆长,并领导其进入到了世界一流现代美术馆的行列。
现在,他们又分别担任两个在各自国家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的美术学院的院长,而这两个学院自上世纪以来又有着藕丝不断的联系——20世纪早期,徐悲鸿等许多老一代艺术家都是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毕业,并把这个学院的教育观念带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之后,其教学思想的形成,也有来自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传统。两个院校在百年沧桑中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院的教育也随着世界的变化而不断转型,迈步前行。在世界格局更为纷繁多变、当代艺术更加多元转换的背景下,我们将以怎样的身份和视角去看待?又以怎样的态度和行动去面对?范迪安和尼古拉斯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答案:
由策展观中欧当代艺术
在尼古拉斯的策展经验中,都存在一种互动对话的理念,即在策展时提出问题,并试图在过程中得到回答。他将展览比作一部实现策展人理念的歌剧,用具体的物品或图像呈现互相冲突的思想,让艺术家发声来展现整部剧情。
在谈到中国策展现状时,范迪安指出,当前国内还处于要培育多元文化观念和多种审美视角的过程,当代艺术还需要更多的公众理解,在面向国际时,为展开文化交流,则应突显当代艺术的中国特点,并从普遍的现象中寻找特殊性。
当代艺术应关注当代世界
范迪安指出,当代世界包括政治世界、军事世界、经济世界,也包括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整个世界的迷幻性与交错性显著增加,很难区分虚拟与真实,当代艺术与当代世界之间叠合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艺术家一方面要从自身的文化资源中寻找动力,另一方面应在援引“他图像”的同时,渗透出切身感受,这种特殊性,对思考当代艺术是一个重要起点。
尼古拉斯谈道,90年代以来的互联网和服务业发展,经济的去物质化,促使艺术家专注于人类关系的表达。尼古拉斯谈到,近20年来,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过度的生产,人类社会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信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面对当今科学的浩瀚无边,他提出了策展人的新走向,“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思维方式,帮助我们在充满了各种信息和产品的浩瀚海洋中自如地航行。”
美术馆发展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范迪安侧重于中国的美术馆在未来发展时与艺术的关系。中国的美术馆分公立与民营两种,系统在迅速发展并趋于完备的同时,他也提出一点担忧,是否会出现只关注明星艺术家而不注重正在生长的艺术现象。
尼古拉斯倡导公众和艺术的辩论,要根据艺术市场的情况,展开围绕艺术的讨论。他认为博物馆是生产知识的地方,应经常重新审视藏品的价值,作品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
两校未来的合作交流
范迪安希望两校的交流项目应在内涵和意义上超过两所学校,能够牵动国际美术教育界的想法,也能形成实质性的联动效果。中央美院正在为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开展毕业季,同时还有一个针对优秀毕业生的青年英才驻留计划。
尼古拉斯认为毕业生未来的发展对所有艺术院校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涉及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如何挂钩的问题。巴黎美院正在成为促进研究生转型的中介,学校将研究生作为年轻艺术家培养,在毕业后的五年内,学校会追踪他们的艺术轨迹。
学生 赵晶/文 宣传部 徐新立/图
范迪安院长对话尼古拉斯·伯瑞奥德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