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大学报》
制度需要堵塞漏洞 更要捍卫执行
塑造法治信仰、纪律意识,是正风反腐的更高境界。当人们对规则心存敬畏,便不会千方百计地想着如何钻制度的漏洞;否则,看似“完美”的制度,也可能因为人为操作和变通而漏洞百出。
近日,接连爆出的数起水利系统“坍塌式”腐败窝案引发社会关注。与一贯的套路相似,媒体在披露这些案件时,既对案情进行了描述,也对病因进行了剖析。其中,一个细节颇耐人寻味:水利工程监管环节众多,可谓环环相扣,但一些制度设计看似“完美”,却在实际操作中成了“长满裂缝的臭鸡蛋,引来苍蝇乱飞”。那么,到底是制度本身存有漏洞,绝非想象得如此“完美”;还是其他原因导致了制度的失灵和扭曲?这一问题,需要深思。
毋庸讳言,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瑕的制度,制度漏洞是一种客观存在,无法避免。而只要制度存有漏洞,便会如大坝渗水一般,衍生出一系列问题。但很多情况下,更为严重和可怕的问题在于,制度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遵守和执行,甚至因金钱、人情等因素的介入,出现扭曲性、变通性执行,以致制度运行偏离其制定本意。
就拿招投标来说,其本作为防治建设工程领域腐败的一种手段应运而生,却在不法商人以及招投标负责人的运作下一同沦陷,成为腐败高发区。一些变味变质的招投标甚至演变成赤裸裸的 “明箱操作”,程序到位、细节完整,却不过是权力寻租的遮羞布。前几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中,涉及招投标环节的约占总数的15.2% 。
不只是招投标,事实一再证明,很多时候腐败行为的发生并非起于制度漏洞,而是源自个别人对制度的人为破坏。看看王敏、秦玉海、季建业之流的腐败分子,哪一个不是纪律和规矩的践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