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宜春学院 - 《宜春学院报》

让责任和坚持成就教育和人生工程

———访理工学院黄宸武老师

作者:学生记者许沙 陶茂莹 刘昱 刘娉斐    
2015-06-15     浏览(73)     (0)

本文描述了黄宸武教授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科研和教学的投入,他的责任心和对学生的关心使他在师生中受到广泛尊敬。尽管面临困难和挑战,他仍然乐观地追求自己的事业,不断向前。


  前言:他,以自身充实的经历演绎了生活的色彩;他,以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感染着身边的人;他,行走在科研和教学的路上,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知,以高度的责任感教学,引得无数学生对他发自内心的敬佩。三十多篇论文,二十多项专利,十二个科研与教学项目印证了他对专业的热爱,就是这样一位研究“狂人”,带领着学生在追寻专业化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愈行愈远,他就是我校的黄宸武教授。
  黄宸武,1966年06月出生,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工学院的工程热物理、动力工程、压缩机专业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黄宸武老师目前是江西省宜春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教师。勤奋与好学使他在来校工作的几年时间内,成为一名倍受欢迎与尊敬的教授。
  乐在其中不断学习“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学生负责,学生才会喜爱听你的课。”认真的眼神,诠释出黄老师对于自己,以及对于科研和教育工作的认真和执着。黄老师拥有教授和高级工程师双职称,在学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曾当过很多知名企业的高薪白领,月薪在两万以上,但他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学校。
  当我们问到,对于老师,科研人和工程师这三个职业,为什么最后会选老师的时候?他说,企业主要是针对产品,科研是对知识的不断探究,而教师,能把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后辈,是在为祖国的未来服务,他热爱这份神圣的职业,喜欢和学生待在一起。
  相比之下,老师拥有相对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他可以不断地进步,提升自己。
  在人生的道路上,黄老师坚持不断地学习、钻研,并没有因为现在的成绩而停下向前的步伐,对于他来说,学习的过程犹如爬山,爬得愈高,风景愈好。黄老师不断探索、追求学术的精神,使他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查找各种资料,从早到晚泡在课题的工作中……在外人看来,这或许枯燥无味,可在黄老师眼中,这是热爱的事业,虽然有时很辛苦,但孜孜不倦且乐在其中。“活到老学到老”,朴实而又意味深长的人生观,让我们感到了黄老师对未来无限的激情和憧憬。
  严于律己高效育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威信,首先是建立在责任心上。每一个优秀的教师,每一个诚实的教师,都明确了公民教育的伟大使命,并为达到这个目的而顽强地斗争。”黄老师对待教学的态度仿佛正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
  每次上课黄老师总是坚持第一个到教室,以便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对于课本内容,黄老师始终认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学习是没有帮助的”,他绝不会照搬概念,“念书式”教学,而是先让学生理解,继而用图表等通俗易懂的形式解释同学们尚未理解的部分,尽量把问题分析透彻。他也会在黑板上演算推理过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触类旁通。在讲的时候我们注意到黄老师的教科书上到处都是笔记,细致程度让人佩服,而他只是淡淡地说道“只有做到自己了如指掌,熟练于心,才能教好别人!”
  除此之外,黄老师的课堂上还会布置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当堂上交作业,以便获得及时的反馈。课后黄老师会抽出时间批改,大到计算过程,小到单位问题,均用红笔一一标明,注明问题所在。黄老师认为对于工科学生除课堂理论外,课外实践和知识拓展也同等重要。假期,黄老师曾带领学生前往鄱阳湖风电场,进行实地考察;推送学生参加国内顶级学术会议,与知名院校硕博生同台宣读论文,给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邀请优秀学生与他所带的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的求知欲在浓烈的学术氛围中更好地被激发出来。
  黄老师常对学生强调:“一定要打好基础,专业学习就如同金字塔,想要屹立风雨,岿然不动,地基格外重要,并且一朝一夕无法建成,需长期努力。”黄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平时学习,为学生们购买学习资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动员同学们上晚自习,互相讨论、帮助,营造了非常好的学习气氛。
  事必躬亲不忘初心“我们之间是平等的,没有老师和学生的身份之分,更多的是相互帮助”,当谈到师生之间的关系定位时,黄老师如是说。的确,我们与黄老师交谈时,他平易近人的语调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平等”观念贯穿了他的课堂内外。课上,学生们对他敞开心扉,在专业讨论上畅所欲言;课外,对学生们像朋友一样的关心照顾。
  “黄老师像一位慈父引导着我们努力前行,还在生活上给我们很多温暖。”采访过程中,正好碰上14机制(1)班的一位同学来找老师。“国庆期间,作为班主任的黄老师邀请了因离家太远而留校的同学去他家里包饺子、做饭、一起玩耍。让这些初次离家的孩子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还带领大家一起去温汤镇游玩,一路上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当黄老师回忆起考博的日子,有一段与曾经的学生共同为一个目标奋斗的经历让他记忆深刻。由于黄老师已毕业多年,英语较为生疏,而那位学生六级已过,在词汇量和语法方面相对有优势,于是他们就一起做题复习,分析彼此薄弱的环节,在互帮互助下,最终成功。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师生恩情不也正是如此吗?
  在黄老师求学求知的道路中,曾有过许多对他影响很大的导师。当他得知一位恩师身患癌症时,便接他来宜春温汤修养,好生照顾。采访中的他亲和朴素,却在生活中用行动诠释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可见黄老师与师生的感情,不止在课堂,在学校,也延续到彼此的生活中,在彼此的问候中。
  迎难而上始终如一黄老师在授课的同时,也负责着好几个科研项目。在对待学术研究上,他总是如孩童一般易喜易忧,黄老师高兴地向我们讲述着他所创建的实验室已经初现规模了,接下来,将有更好的环境进行实验,老师和学生也能受益颇多。
  只是,实验室的一些后续工作还是踯躇不前,正在缓慢进行中,黄老师提到这个问题时,脸上露出焦急之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注重实践的理工学科来说,万万不可光“纸上谈兵”,而学校目前仪器匮乏,设施陈旧,很难满足实验研究的条件,导致一些实验项目进度缓慢,而向学校上报这些问题时,也是需要经过重重手续,甚至有的如石沉大海,不知音讯。说到这里,黄老师不由地连连叹气。记者也观察到,黄老师办公室里的电脑都比较陈旧,网速缓慢,黄老师有时要用电脑向我们分享一些他的经历时,往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
  教学和科研工作占据了黄老师大部分的时间,随着年纪渐长,有时难免感到吃力,肩上负担也觉得越来越重。“我的年龄大了,自身发展有限,但学生们还年轻,未来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他说道。在科研和教学的两难抉择下,他首先考虑学生的教学,尽量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研究工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如此,黄老师还是乐观地向我们表示,他不是一名悲观主义者,积极地坚持自己的事业,跨越挑战,让他一路追逐、一路收获。
  后记:在结束采访后,黄老师便匆匆拎起公文包,向门外赶去,经过细问,才知原来老师今天要赶着回家给女儿做饭,黄老师还亲切地对我们表示,如果还有需要了解的问题,可以电话联系,一边说着,一边向公交车站的方向奔去。慢慢地,他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我们的眼前,黄老师对生活的热情,对学生、家人的责任心感染了我们,此刻,大家忽略了他耳鬓的丝丝白发,也忽略了他一旦微笑脸上便冒出的褶皱,我好似看到,多年前的黄老师,也是这样积极地面对每天的生活,朝着他的目标奔去,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