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石河子大学 - 《石河子大学报》

扎根西部 情系科教———记挂职干部、我校机械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高振江本报记者 李永亮

2010-05-15     浏览(66)     (0)




  在西部边陲任职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的高振江教授,自2008年4月以来,始终以学者的严谨、教师的敬业、专家的学识,认真履行每一项职责,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协调各方力量,推进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为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贡献。
  理清发展思路 强化平台建设任职期间,高振江正确认识与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围绕学院的实际情况,大胆提出适合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基本思路。同时结合“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兵团“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学院的特色,以现有的优势学科为依托,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突出特色。
  在大学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学院在办特色本科教学和学科搭建了平台;完成了SOLIDWORKS机械设计基础学科的软件平台建设工作;解决了本科教学用房紧张的问题,促成学校投资建设了 570平方米的科研用房,改善了试验用房,为兵团重点实验室的验收和工程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施项目带动 提升科研水平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是机械电气工程学院迅速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举措。两年里,高振江积极请战,争取国家和兵团的支持,多次走访兵团、师局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与联络。经过不懈努力,他组织有关人员和部门成功申报各类项目近10项。
  高振江还利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和专利技术,投资近10万元在学院建立了真空脉动、气体射流冲干燥装备实验室和智能化奶牛养殖实验室,带动学院形成了一个农产品干燥技术团队和一个畜牧机械科研团队。
  干燥技术是一项应用很广的技术,在许多行业中应用。新疆的干果闻名遐迩,葡萄、大枣、哈密瓜等制干后,远销海内外,巨大的消费市场使得这些产品供不应求。但限于收获季节的天气、温度等原因,许多产品无法大规模晾晒,或限于加工技术及装备的原因,规模化生产一直良莠不齐,影响了产品质量。针对新疆干果如何保证干燥后产品品质与风味,目前无专用设备。
  高振江带领科研团队通过钻研真空脉动和气体射流冲击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风味、工业化生产为目标,研制出了针对葡萄、哈密瓜等果蔬的专用干燥中试装置,解决了抑制新疆干果大规模生产的主要瓶颈,为兵团农产品加工应用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增进学术交流 提高业务素质为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高振江积极争取校外资源共同促进学院的发展,先后邀请校外知名教授、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学术交流,以提升学院的本科教学和科研水平,帮助开拓思路,找准、凝聚学科方向,为对外开展学术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针对学院高学历师资短缺的实际情况,他通过多方努力,引进多名工科博士,使学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得到提升。高振江还提议建立在学院博士专项基金并得到实施,支持和鼓励在读博士承担兵团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心系兵团发展 加快成果转化随着兵团经济的发展,兵团畜牧养殖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养殖技术及设备落后,造成畜牧养殖成本投入过多,效益不大。高振江在挂职期间,主持了兵团博士基金“奶牛的智能化饲喂技术”项目,现已通过科研成果鉴定。“智能化个体奶牛精确饲喂机”通过智能化手段,对奶牛进行个体识别,智能化喂养,既减轻了饲养员的劳动强度,也避免了浪费,节约了成本。粗略估计,每头奶牛每天的投入可节约4元,一个200头奶牛的养殖企业,每年可减少成本近30万元。
  高振江在积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还带动了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的教师开展科研的热情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力度。哈萨克族教师马哈沙提根据少数民族群众的饮食习惯,研制出了“DN-25酸奶油脂分离机”,使人们制作奶酪时更加便捷与卫生。
  所有这些科研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团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为地方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高振江还积极组织学院教授、博士深入南北疆基层开展调研,了解兵团农业发展中急需的农业技术与装备,提出加快棉花、番茄等特色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和特色林果业加工装备机械化的研究进程。
  作为一名挂职干部,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称自己不仅是一名大学教授,更是一名新型团场的建设者。虽然在石河子大学工作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高振江敏捷的才思、充沛的精力、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已深深地烙在了师生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