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0年教学改革的回顾
(一)专科教育时期( 1978~1991 )
专科教育初期,学校的当务之急是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改善教学条件。至 1982 年,教学工作基本进入正常状态后,学校逐步开展各项教学改革活动。
1、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以能力培 养为导向,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
(二)本科教育初期( 1992~2000 )
进入本科教育阶段后,学校以全面构建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为中心工作,以培养高素质师资为目标,深入实施 “一体两翼 ”办学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把握素 质教育的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
2、开展 “大基础、多方向 ”改革试验 。
3、拓宽专业口径,进行体育与卫生教育相融合的专业改革。
4、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试验 。
5、实行主辅修制,培养复合型教师 。
(三)本科教育的提升期( 2001~ )
以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标志,学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教育教学品牌,建设鲜明特色的优质师范院校成为这一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
1、加快 专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拓展专业方向 。
2、改革人才培 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
3、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双语教学试验,培养双语型教师 。
4、试行导师制,探索教与学、教书与育人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
二、 30年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启示
回顾三十年的教学改革,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不少的遗憾。审视得与失,思考成与败,有几点启示可鉴。
1、必须准确把握培养目标定位,坚持正确的教学改革方向
教学改革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因此,改革的方向必须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专科时期,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围绕 “师专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 ”问题展开讨论。通过 “走出去 ”、“请进来 ”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坚持师范性,坚持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培养 “博学多艺、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定位。
在办本科初期,我院根据省政府对学校的定位,坚持以粤西、粤北基础教育作为服务面向,在培养目标定位上确定为中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师资。师范毕业生应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具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具有教育学科的理论修养和良好的从师能力和本领。既能胜任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教学,又能胜任边远山区农村中学的教学工作。
进入新世纪后,学校根据高等教育的宏观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服务面向,在培养目标上定位于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基层,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各类复合型人才。
学校各个时期教学改革的主体方向和内容是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展开的,成效是显著的。
2、必须解放思想,坚持以观念更新为先导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解放思想,以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教学改革,才能突破束缚教学工作的体制障碍,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淘汰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扫除一切不利于人才培养的消极因素。
学校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办学层次调整,每次调整的初期都面临培养目标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的转轨,转轨的过程也是新旧教育教学观念交锋的过程。各个时期,学校注重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讨论,始终与时俱进,保持了教育思想观念的先进性,从促进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专科初期,面对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秩序混乱的状况,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围绕 “师专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 ”、师专的教育教学方式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了设置政史、生化、体卫等双学科或主辅修专业的专业改革构想,总结出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
办本科后,为了较好地完成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学校多次举办全校性的研讨会, 1996 年组织两个调查组深入粤西、粤北甚至部分珠三角地区开展调研,及时了解基础教育需求,为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供了充分依据。
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校更加注重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确立了“发展是主题,学术是根本,质量是生命,特色是品牌 ”的办学理念,明确了 “立足湛江,服务广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的办学定位,树立了包括科学的发展观、教育服务的办学观、一体化全员育人观、多元适应的质量观 等在内先进的办学思想观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系,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3、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处理好改革、建设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是教学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是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手段。处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管理的滞后性导致的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首先,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专科时期和本科初期,学校的办学规模平稳发展,数量与质量的矛盾并不是十分突出。自 2001 年以后 ,学校的办学规模加速发展,学校适时提出管理转型,变过去的行政型管理为经营型管理,变效率管理为效能管理,同时要求树立战略管理思维。学校“厚基础,宽口径 ”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是挖掘专业内涵,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新型管理思维。
其次,处理好改革与建设的关系。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教育资源的状况,对改革与建设有所侧重,在战略选择上较好地处理了改革与建设的关系。专科教育之初,学校把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作为首要工作。本科教育初期,学校提出九十年代 “三步走 ”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就是要实现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轨,第三步才是加快改革,促进学校上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创新强校战略的提出,就是在较好建设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创新工作的战略举措。
再次,处理好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学科建设是龙头。学科建设的实质是知识体系的创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质是知识内容的更新,其本身就是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工作,两者既相区别又有紧密联系。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有机结合,就能很好地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同时又能促进学科建设。如九十年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美学 —— 文艺学 —— 写作学 ”体系性教材改革和中国古代文学体系性教材改革就是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结合的典范。
4、必须突出重点,坚持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地位
教学改革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管理的改革等等。在这些改革中,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居于核心的地位。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为了选取恰当的知识材料、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使学生始终能站在知识发展的最前端,决定着学生学什么和学的程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我校三十年来,始终把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专科时期的各专业改革,很大程度上是课程体系的创新。本科教育初期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体系性教材改革,都是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学校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一直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其中包含了课程体系的改革。
但我们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关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重大改革项目不多、涉及到的专业和课程不多、以内容见长的高水平课堂不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改革成果不多。
5、必须坚持基层落实,发挥广大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
学校的教改水平在根本上取决于教师参与教研和教改的积极性,发挥广大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对于推动教学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采取了系列措施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把教改成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选优秀的必要条件。
其次,建立了教改改革项目的资助制度。
再次,建立了优秀教学成果的奖励制度。
坚持基层落实和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推进教学改革,还有许多工作有待加强。一是加强教研室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作用;二是加强教研队伍的团队建设;三是进一步创新教学改革的奖惩机制,建立在教学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和重大成果的重奖制度,加大教研和教改在教师工作考核中的比重。
(本文是刘周堂副校长在 12月24日举行的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会上的中心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