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的重大进展
30年前 ,学校刚刚用 “雷州师专 ”的名称复办,科研工作可以说是零; 10多年前 ,学校的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的基本意识和基本方式也较为及时地完成专科向本科的转型,全校此时拥有的纵向科研经费仅 2万多元。学科队伍没有形成,各学科骨干及带头人还未调入或还未成长起来,本科院校的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都不明确。在历届党政班子的领导下,从 1997 年开始起草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制定各种科研工作管理文件、改革科研奖励办法、遴选学校各个层次的重点学科。到 2003 年,人事 处、科技处开始实施选拔、培养特聘教授、首席教授制度。 10年下 来,学校的重点学科经过 4轮的建设、考核、评估,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的基本机制已培育成形。高学历、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队伍成长起来了;争取国家项目和省级以上科研奖项及多发 SCI收录的论文蔚然成风;在我校 10年来努力建设的 12个文理二级学科中,分别有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数学评上省扶持学科;全校一些重要的科研指标(社科著作出版数; SCI论文发表数等)排在全省同类院校的前列,并在全省高校队伍中也排在第 10名左右 。
特别是,自国务院学位办改革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以来,学校领导班子和学科队伍能敏锐捕捉并努力学习、消化国家学位授权改革的新信息新政策。从 2006 年起就 开始按 “一级学科授权 ”的精神来调整学科建设思路并追求本校学科的 “特色和品牌 ”,在全省同类同层次的院校中,较早地在有限的条件中发展多数量的文理二级学科,为组建“教育学 ”、“汉语言文学 ”、“生物学 ”、“物理学 ”以及 “心理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历史学 ”、“化学 ”、“数学 ”等一级授权学科、支撑学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整合全校文理各学科的学术力量,支撑、支持教育学里的 “课程与教学论 ”,使全校的教育学学科能突显自己的 “教师教育类 ”特色,形成我校辐射、影响粤西地区基础教育的 “学科教学研究中心和学科教学培训基地 ”的作用。学科建设的这个 “特色和品牌 ”,使我校在正在进行的国家新增学位授权单位的遴选和立项建设工作中,能够有基础、有条件、有特色、有实力地参与竞争。
二、 科研观念的变化与转型
我校的科研队伍可以用 “换代 ”一词来描写 30年来的这个巨变:一支教专科的师资队伍完成了向教本科的转型,现在正做着充分准备向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转型。
这支师资队伍的科研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6个方面:科研动机不主要是、或不再是为了评职称,写论文不主要是为了晋级考核。但这个科研观念的转变非常艰难,评教师职称应该是科研工作的副产物,而不是教师们主要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科研经费不能仅用于报销路费和餐票,而是用于出版、发表科研论文和专著,用于购买科研设备、软件、打造科研平台。
科研方式不再是单枪匹马一个人干,而是通过团队合作去联合攻关,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像一级学科群的建设,如果只停留在某一个二级学科点,那么多数量的二级学科构成的一级学科授权体系就无法组成。
科研成果不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或止步于论文、论著的出版、发表,而是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成果走出 “象牙塔 ”,推广到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实用领域。教育学科主编的几套丛书:《新课标、新课程、新理念》、《课程与教学论博士文丛》等 7套牗44部牘丛书的出版就是迈出了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学科特色也不再满足于一般的师范学校的文理各基础学科,而是向学科的深度、广度、细度来凝炼和展示自己的研究特色,并通过学科特色来形成自己的科研品牌,像我们的课程与教学论支持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像我们的一些文理基础学科研究涉足解决生产领域的诸多问题一样。近 3年来高中新教师培训课程逐渐显示了指导粤西学科教学的重要作用,最清楚地显示了这种观念的变化。
科研选题从校园内的文献转向校园外的生产、生活领域,各科研人员不再为校内几千块钱的项目经费争得不可开交,而是将目光和能力投射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第一线,教授、博士的创造性是在于通过自己的科研形象来争取横向经费的观念已被大家认可。有纵横向课题的教授们逐步 “亮出 ”了自己的 “看家本领 ”。
学科建设、科研工作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不再变成 “两张皮”。课程、专业的建设促进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一部分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选修课的教材;一些高中新教师培训的课程为我们教育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也产出一部分新教参成果。课程、专业改革与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开始有机地紧密结合。这就是课程、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互为因果、互为促进的理想境界。
三、 逐步明晰的学科建设意识
30年前 ,学校没有学科建设的概念; 10年前 ,我们的学科建设只是萌芽了建设文艺学、基础数学两个二级学科的意识。按照国家最新的授权审核工作的改革方案和省厅的要求,我们逐渐形成了 7年周期的一个( 4+5)的一 级授权学科和支撑学科的建设规划。我们师范院校的文理学科多和基础学科多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应该是这样一个选择。( 4+5)方案整合了全校基 础较好,建设时间较长的所有学科。 “4与5”之间有一个有机的、紧密的学术联系, “5”是真正支撑 “4”的。如果 (4+5 )方案被 认可,不同类型的文理各学科就容易形成 “力量雄厚并涵盖所有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学科群 ”,就容易集中整合全校的学科资源和学科力量,形成我们师范院校 “学科拳头 ”或 “学科品牌及特色 ”。
如果( 4+5)方案受限制 ,我们只能按国家规定在 “3”以内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整合全校的学科资源和学科力量就要有一个新布局。目前这个( 4+5)方案的表 述中还隐涵了一个 牗1+8牘 的新 组合方案。教育学科是 “1”(授权学科),其余各文理学科是 “8”(支撑 学科)。这 8个立项建设的文理基础学科都将用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支撑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教育学科和 8个学科教学方向的学科群。(4+5)也好 ,(1+8 )也好 ,实际上都是整合全校学科资源和学科力量创建我们学科品牌和学科特色的不同表述,也是应对国家、省对我们申请为新增硕士授权单位的新要求的建设方案。
(4+5)或(1+8 )如果被 认可,我校将来在招生时容易在不太长的建设时期内形成规模效应。如果是( 4+5),3年后 ,我们可能是 12个左右的二级学科和 9个左右的学科教学论方向 ——实际上相当于过去的 21个二级学科点 —— 能够招生,假如一个二级学科点招4个人,那就是 80人左右的 规模。如果是( 1+8),3年后 ,我们可能是4个二级学科点和 9个学科教学论方向 —— 实际上相当于过去的13个二级学科点。假如一个点招 6个,那也就是 80人左右的 规模。到了 2015 年,我们将申请教育硕士授权,到了 2020 年,我校可能拥有 500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 500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在现有的学科基础上争取有大一点的招生规模,我们为广东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做贡献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本文是刘海涛副校长在 12月24日举行的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会上的中心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