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报》

调整我们的求职心态

2014-11-30     浏览(87)     (0)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要尽快转变姿态,端正思想认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尽早完成由学校到社会角色的转变。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求职心态是最重要的,毕业之后何去何从必须要有主见,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下面给大家几个建议,帮助应届毕业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人生理想职业活动既是人们利用自身已有的职业能力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同时又是人们通过自身职业能力进行谋生的手段。就业观念不同的人,二者的比重是迥然不同的。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人,总是把造福人类、造福社会作为自己奋斗的根本目标。造福人类、造福社会是一切品德高尚、功勋卓越的人们工作的根本目的,作为21世纪的一代新人,更应确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中,立志将所学知识报效祖国,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才智。个人愿望和社会现实需要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中国经济逐步形成了以国有企业、股份企业、外资企业、乡镇集体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并存的多种经济成分。就人才需求来看,不少国有企业还处于转换机制,调整结构的过程中,接纳毕业生的积极性不高,除生产第一线需要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人外,一般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趋于饱和。外资企业对人才起点要求较高,对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一定的壁垒。然而,股份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却很旺盛,急需高素质的大学生来促进这些企业的新一轮发展,这为毕业生的就业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不为片面对口而求用有所长由于目前学校专业设置还较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调整改革也需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往往是一专多能的通用型人才,因此,对专业对口就业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从事专业大类所面向的有关职业都应当算是对口的。不求一步到位,但求先就业后发展要破除选定终身的传统就业观念,在落实和选择就业单位和岗位时,不求一步到位。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变革,学校教育和生产实际相脱节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的知识面还比较窄,还缺少实践的锻炼,所学知识有待提高、丰富。因此,广大毕业生要对自己和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对就业单位、岗位的挑选要适度,适当降低择业期望值,迟就业不如早就业,先就业后选业。工作若干年以后,由于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选择新的就业单位和岗位。不贪舒适求发展目前大型企业员工队伍技术管理实力强大,对人才引进不急迫,且对员工要求起点很高。而中小成长型企业急需高素质员工,从年轻人的成长过程来看,从中小企业第一线做起,增强实际锻炼的机会,对其今后的发展是必要和有利的。毕业生要敢于经受实际锻炼,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结语:渴望得到一份理想工作的毕业生们,要学会真正了解自己,并且进一步评估内外在环境的优劣、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况下减少盲目,减少挫败,树立自信心。在求职就业前一定要纵观分析社会需求,择世所需,否则,就业求职之路将更加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