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徽大学 - 《安徽大学报》

我愿,梦想在西部绽放

作者:郑 超    
2015-01-15     浏览(58)     (0)

  我至今还记得,2014年8月25日上午9点一刻,我和支教团的其他五位同学踏上了D2255,一辆开往西部的列车。没有了出发前的激动和喜悦,代之而来的是对支教地生活的紧张和即将踏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惶恐,一路上穿山越岭,历时9个多小时,下午5点多,我们抵达了支教地重庆市丰都县。
  走出动车的那一刻,我就被火车站周边的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重庆作为“山城”,果真是名不虚传。团县委的工作人员已经在出站口等候了多时,由于之前传过照片给他们,当我们走出站口时,他们就喊出了我们的名字,热情周到地帮我们拎包,送我们去旅社休息。后来才知道,这些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也都是西部志愿者,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加上之后我们一起组织了多起活动,慢慢地大家便熟悉起来。
  第二天,团县委、县教委以及支教地学校在一起给我们举行了欢迎会,犹记得团县委书记在会上的讲话,“不要想着你能得到什么,要想着你能给这个地方留下什么”。刚出大学校门的我们,身上难免会有一些娇气和傲气,但是既然选择了奉献,就要埋头苦干;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会后,丰都县职教中心的校长带我们来到了支教学校,帮我们安顿好住处后,第二天我们便开始了岗前培训。8月底的丰都,天气还是一如既往的闷热,虽然学校是在长江边上,但却没有一丝江风的吹拂。那时的自己,望着永远灰蒙蒙的天气和烤箱般的气温,心理的落差可想而知。但是幸好六个人在一起,相互勉励,相互扶持,顺利地度过了刚开始的磨合期。
  除了气温,还有饮食和语言上的不如意。打小生活在北方的我,一直受不了辛辣和油腻,但是这边的饭菜基本上都是多油多辣多麻。而且这边的学生和老师,平日里都是讲他们的方言,开教职工大会的时候也是多家乡话,这无形之中给我们增加了沟通上的难度。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也渐渐地入乡随俗,适应能力强也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现在我们每人也都能扯上一两句丰都话,“要的要的”,简单又有趣。
  刚来学校,校长了解到我之前在大学里担任校报学生记者,于是就把这边学校的报纸交给我做。说实话,当时确实让我有点为难,一是觉得自己尚且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承担校报的运作;二是这边学校之前没有做过报纸,无迹可寻,一切都只能从头摸索。不过,船到桥头自然直,在这边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其他同事的帮助下,还是顺利地出了第一期报纸,一共八个版,这顿时给我增加了信心。
  新生正式开学后,我被安排担任建筑部高一语文的教学岗位。第一次真正上讲台,还是有点紧张和不自然,最后下课的时候,U盘都忘记在教室里面了。这边学生的基础较弱,有的连拼音都没有掌握,在上课的时候,只能先从基础抓起。备课的时候我们几个人一起,相互交流经验和心得,“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这是这边的“本土”老师给我们的建议。
  除此之外,学生上课不爱听课,睡觉、做其他小动作、交头接耳也是很经常的现象,这些都源于他们打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据学校一位副校长所讲,这边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学生,他们虽然每周都过周末,但是很少有人回家。父母家人不在身边,自己又缺少自制力,这无疑给教师增加了工作难度。
  但是,这边的学生除了在学习上落后于人之外,其他的都是可圈可点的。平日里见到老师,都很大方地喊一声“老师好”;上下楼梯时,都不忘帮老师提东西;平日和同学嬉闹时,也很注意分寸;进去办公室,都不忘礼貌地说一句“报告”……他们落后的只是学习基础,生长环境的欠发达,导致他们教育上跟不上去。
  在此之前,我对于西部的教育现状,只能是在电视上、网络上有稍微了解。这次亲临基层,给我的震撼不亚于任何一次媒体报道。9月18号,我们去了这边乡下的一所小学做调研,当时正下大暴雨,左边悬崖、右边峭壁,泥泞的土路加上漫过桥的洪水,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胆战心惊。学校建在村子里的一块高地上,坐在教室里就能看得见外面的大山,教室里课桌也是出奇的破旧,电灯散发着浑浊慵懒的黄光,但是那些小学生们丝毫不受影响,依旧专心致志地写着作业,脚上笨重的水鞋和他们脸上的红晕是那么的不协调。晚上回到住处,整理着所拍摄的照片,回想着白天所发生的一切,一想到他们每天要往返两三个小时爬山走路,就心如刀割。一人之力很渺小,我能做到的只是教好我所带的那三个班,那160多个学生而已。可我更希望自己能够有超能力,去帮助更多的孩子,带他们走出大山,望一望外面的繁华和烂漫。
  后来,我们办公室的一位老师为了给我提供多些锻炼机会,主动提出让我到他们班当副班主任,于是除了教学、出报纸工作之外,我又多了学生管理的工作机会。每天下午6点半到7点,是学生的夕会时间,这正是我和学生近距离打成一片的好时光,此时我们不再是师生,更多的是朋友间的平等交流,我们一起谈心、一起欢唱,全校都洋溢着青春的曙光。
  一年时间,不长亦不短,我会珍惜母校安大给我的这次锻炼机会,尽己之力把工作做到完美,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不断升华自己。用一年不短的时间,做一件一辈子都难忘的事情,当回顾往事的时候,我能够说在青春最美好的年华里,我没有虚度过。
  杜拉斯曾说过“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这种梦想无关乎年龄的沧桑,无关乎学历的高低,无关乎家庭的贫富,这只是我对于人生的追求,对生命的诠释,对青春的礼赞。
  我愿,梦想在西部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