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大学 - 《上海大学》

小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贾靓颖

2015-05-18     浏览(92)     (0)

  据说,当初六祖惠能大师因为无意中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 心”,便顿悟了。那么,究竟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
  在《金刚经》中,原文是: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 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即不论处 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 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在“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里,才能随时任 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这句话的意思很是明了,可是,在这句话的背后,内涵很是深厚。 往往,我们的心是攀援于外境的。比如,听到一段美妙的音乐,内心会 感到舒畅;闻到某种香味,内心生起某种与这种香味有关的曾经的情 境与感情;尝到美味的食物,会觉得很开心;当和恋人拥抱时,会感觉 到幸福和安暖;听闻某一段佛法,内心产生了认可……这些,都是依外 物,即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的实际例子。诸如此类,在生活中不胜 枚举。当反观自身的时候,你也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很多时候是因 为外物而让内心产生相应的感觉。例如当我们过生日的时候,如果收 到了礼物和祝福,会觉得开心;相反,如果没有人记得自己的生日,会 觉得有些失落。
  可能这样的说法,还是有太过于“平常”。那么这样说吧,试想一 下,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在一片了无人烟的空旷里,甚至连美妙的星 辰和自然景观都没有,在这样的境况中,内心会是何种感受?不是只浮 现一下这样的场景,而是十分深入地进入其中,不去逃避和闪躲,那 时,会是什么感受呢?想到这样的情景时,我会感到恐慌、寥落,会期盼 亲人和朋友的陪伴。这说明,我是处于一种住声、香、味、触、法而生心 的境地里。
  《金刚经》中说的“应无所住,而 生其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呢?尽管我没有达到,但是我想要试 着去探寻。
  在每一个人的生活里,不可避免 地充斥着许多人和事物,这是一种正 常的现象。于是,也很显然,我们的心 便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这些人和事 物,并且依着这些外在的人和事物, 内心感受到或喜或悲。“应无所住,而 生其心”,就是从对外境的依附之中 解脱出来,不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无论外界如何,内心仍然如如不 动。
  然而,很多时候,人很容易执着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中,也就 是很多人所说的执着于“不住相”之中。这本身又是一种很深的执着。真 正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执着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间,有什么 差别呢?最为明显的,前者是流动着的,而在后者的状态之中,整个人似 乎是僵化和封闭的。执着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对于外界很容 易产生排斥。比如说“看破红尘”,可能是因为受过伤,心中的那一份情倦 怠了,心里某一个地方像是死亡了一般。而厌倦了红尘,内心里对于红尘 便是封闭着的了。
  更深一点说,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这是一种纯然的不执 著的状态,对于一切都没有攀援。因为了知一切都是和合而生的,没有自 性,一切都是会变的,并且也都在变动着。但是,这种对于外境的了知,是 建立在对于“我”了知的基础上。如果对于“我”很是执着,有一个顽固的 “我执”存在,却以为自己破除了对外境的执着,这时,会让自己处于一种 更孤零无所依附的痛苦状态里。表面上看,似乎有些“潇洒”,似乎对于一 切都不计较,都不看重,可是因为有顽固的“我执”,仍然会计较于“我”。 这个时候,就像是把所有的应该向外投射的心绪都反向投射在自己的心 上,实际上内心会更加不知所措,更加痛苦,还不如执着于外物呢!
  真正的“无所住而生其心”,需借由深深的内观破除“我执”。穿越了 “我相”之后,所联结到的便是“佛性”。光明的空间打开了,黑暗也就消失 了。不再执着于一个顽固的“我”之后,认识到就连佛法也是“一切有为 法,如梦幻泡影,如梦亦如电”,这时便破除了所有的相。所以,根本上需 要被破除的就是“我相”。
  当能够破除“我相”与佛性联结的时候,内心的光明之境展开,会感 受到深深的清净和喜悦。真正的“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种活在真实人 生境界里的人,但他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内心里始终欢畅清净,如汩汩 的泉水一般清澈地流动着。举一个例子来说,在生活里,如果有人冒犯了 我们,心里会有不好的感觉,而这种负面情绪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 然而,对于一个真正“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人来说,他的内心不会再产生 那种情绪,他能够智慧、善巧地处理被冒犯的处境。
  然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心仍然是不自由的,是被“我相”束缚着 的,会受到外界人和事物的扰乱。正因为如此,我们身体中的一部分能 量,会在一些并非究竟的东西中流失掉,在“懊悔、自责、愤怒”等因为外 物而产生的情绪中流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