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南师范大学 - 《华南师大报》

挑战杯,We Are Ready!

作者:李厅,欧敏敏,张海婷,麦凌倩,郭奇琦,曾慧明,莫佳绮,陈洁情,易嘉翀    
2015-04-28     浏览(273)     (0)

华南师大大学城校区将举办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筹备工作正稳步推进。校内学生科研项目孵化培育为优质作品,学院注重科研传统传承并建立奖励机制。组委会方面招募志愿者提供服务。

    5月下旬,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华南师大大学城校区举行。华南师大作为承办方的各项前期筹备工作正稳步推进。

    “金种子”平台如同孵化器

    “‘挑战杯’竞赛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实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的交叉创新,发挥创新创业工作的综合效应”,校长刘鸣在华南师大“挑战杯”工作推进会上强调。

    为使学校队伍更有质量,校团委推出的“金种子”平台如同孵化器,将校内学生尚未完全发育的科研项目孵化培育,成为优质作品。

    据物电学院党委副书记沈强旺介绍,学院“金种子”平台今年获1万元资金支持,“打算投进学院的若干项目里,支持研究,包括实验耗材的开销。”平台中,“疲劳驾驶系统”等三项作品已进入省赛。物电学院团委书记孙旭炜认为,作品“前期有一定研究基础,后期有好的提升空间和转化”。

    本次省赛,三校区共上报“金种子”项目63项。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41项,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6项,科技发明制作类16项。

    24小时开放场地激励创新

    “学院一直在做课外科研和‘大创’,从经费到师资,都给了支持”,文学院团委书记董光柱说。筹备“挑战杯”的同时,文学院成立领导小组,并邀请研究生担任导师,提出意见,修改后再在学院评委小组内筛选,数轮修改以提高作品质量。

    据光电学院团委书记贾广涵介绍,学院所报项目并非都通过竞赛产生,科研立项成果均可参加“挑战杯”比赛。据了解,学院还设有内部“金种子”平台,并邀请热衷科研的老师作为教师资源库;同时把平时的科研积极分子和已有科研成绩的同学纳入学院人才库中,师生间进行组合以便完成项目。

    物电学院注重科研传统的传承。沈强旺说:“学院对学生有连续不断的培育,并在学生的优秀成果中挑选较高质量的作品参加‘挑战杯’。”学院另设有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地,提供24小时开放的专门场地,有老师随时为学生答疑。

    音乐学院团委书记王晓盈认为,学生虽然“平时多关注钢琴、声乐等技能,科研意识并不强烈”。但近几年,在郭声健、黄汉华等教授的推动下,学院参与科研的意识愈加浓烈,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今年学院拟申报的四个项目,均致力于探讨从不同方面关注音乐发展对个人心理与文化传承的影响。

    手球馆始终亮着的灯光

    目前,“挑战杯”组委会办公室已入驻石牌校区手球馆第二会议室,“挑战杯”专线服务电话也已开通。假期期间,该办公室日夜加班,对省内各校报送的作品、申报书进行纸质版和网上材料审核。自4月10日截止接收作品后,工作人员便已就全省1253份作品和申报书进行两轮审核。

组委会办公室内忙碌的身影

    为鼓励学生参赛,各学院也注重建立奖励机制。生科院将指导工作与教师教学工作量挂钩,规定“凡每个项目在‘挑战杯’竞赛中获校级以上奖励者,学院为项目组导师计100个学时的工作量”。

    针对“挑战杯”赛事作品的培育工作前、中、后期评价标准及资源投放方式,心理学院提出“学院每年划拨专项经费10万元,共资助5个‘挑战杯’培育项目,各资助经费20000元。”

    同时,学校已招募150名骨干志愿者。5月下旬,组委会方面亦另行招募相关服务岗位志愿者,以便为省内各高校师生提供服务。(本报记者  李厅,欧敏敏,张海婷,麦凌倩,郭奇琦,曾慧明,莫佳绮,陈洁情,易嘉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