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传媒学院 - 浙江传媒学院报

中国动漫的生死轮回

作者:先锋通讯社记者 魏洲航    
2015-05-11     浏览(147)     (0)
  “中国动漫已死!”
  随着2015 年中国国际动漫节的临近,对国漫的争论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类似的论调自2000 年起就有人提出,而中国动漫依旧顽强地在风口浪尖上浮沉。
  在邻国日本炫目的动漫产业和以“复联”为代表的美漫大片的刺激下,国内动漫迷常常“恨铁不成钢”,矛头直指国内动画人,“你们能做的就只有喜羊羊吗!”。然而,观众看得到银幕上的光影,却很少能够看得到业内人的苦衷。
国产动漫的光与暗
  中国动画史上第一部登上银幕的作品《大闹画室》诞生在1926 年,比“米老鼠”第一次上映还要早两年。而五六十年代,以万氏兄弟为代表的一批杰出动画人制作出了《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一系列蜚声中外的大作,让“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风格上能与迪士尼一较高下。七八十年代,《葫芦兄弟》、《邋遢大王历险记》、《舒克与贝塔》等国产动漫成为了“80后”不可磨灭的青春记忆。
  随着市场开放和互联网发展,外国动漫迅速传入国内。凭着多年发展经验,制作精良的日漫、美漫很快挤占了国内市场。外资企业的进入,也让资本转投外企。95 年后这段时间里,国产动画开始出现粗制滥造、内容幼稚这些问题,尽管有《宝莲灯》、《我为歌狂》这样的作品,但是仍然不能逆其颓势。
国产动漫之殇
  “低幼化”和“低质化”可谓是当下国产动漫的两大痛点。受“小孩儿才看动画片”这一观念影响,许多“大人”并不会在电视上看动漫。于是,中国动画最初就定位在低年龄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动漫人也想拓展受众,出现了一批以《我为歌狂》、《Bravo,东东》为代表的非幼龄动漫。但在青少年市场被日本漫画占据,全龄段市场又被迪士尼等美国动画大片占据的情形下,这些作品并没有取得足够的影响力。
  虽然国内不乏漫画新秀,但由于缺乏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许多动漫工作者不能获取合理的经济利益,漫画家张元英就曾自嘲:“成名前是一包泡面配白开水,成名后是两包泡面配白开水,偶尔加根火腿肠。”。仅靠燃烧22 万动漫工作者和40 万动画学子的“动漫梦”来助推产业发展,无异于割股啖腹,极大影响了原创漫画发展,拉低了国漫质量。
国产动漫的突围
  尽管困难重重,还是有优秀国产动漫杀出重围。
  首先是以《秦时明月》为代表的TV 动画,剧情融武侠、奇幻、历史于一体,融入众多中国元素,引领观众亲历两千年前风起云涌、瑰丽多姿的古中国世界,在浓郁的中国风中注入鲜明的时代感,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受众。还有备受瞩目的动画电影《魁拔》,以其精良而宏大的制作描绘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架空世界,打开了国产动漫新纪元。同时,全龄段动画的知名国产系列——“麦兜”,以市井故事中的温情,让观众看到了自己、孩子以及周边人群中普遍的影子。而宫崎骏式的能形成巨大国际影响力的国产动漫电影《大鱼海棠》也在万众瞩目之中酝酿着。这些优秀作品都抓住了中国文化要素取得了傲人的口碑。
  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打破了电视平台的限制,《十万个冷笑话》、《每日一暴》等动画作品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极强的娱乐性吸引了广大网民,也通过品牌效应开发了多系列产品,并通过植入广告和平台分成的方式找到了盈利新思路,打破了由于僧多粥少导致的电视收购费用过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