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校报》

一场讲座“引爆”半个京城

大卫•霍克尼讲述“观看的乐趣”

作者:宋曼青    
2015-05-07     浏览(61)     (0)

2015年4月17日,78岁高龄的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时隔34年后再次来到中国,来到北京,来到地处望京的中央美术学院。他这次带来的是一场讲座——“观看的乐趣”。看似一场普通的学术讲座,却在这个春天引爆了大半个北京城。

这位一生保持创作激情的传奇艺术家被艺术界亲切地称为“霍爷”。“霍爷”要来美院的信息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美院师生及社会各界艺术爱好者的极大关注。求票信息横扫本周CAFAM美术馆工作人员的微信朋友圈,“电话被打爆了!”“霍爷太火了!”原计划网上预约的800张现场门票很快被抢定一空,一时间一票难求。为了让更多的热爱艺术、热爱“霍爷”的人能一睹大师风采,学校特地开设了美术馆阶梯、北区礼堂、F1-109三个超大空间作为分会场,同步直播。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霍克尼通过屏幕与大家分享了他极具创新理念的摄影与绘画作品,他大胆突破“规范”的创新思维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享受。“摄影从绘画而来,现在又将回归绘画”,霍克尼贯穿摄影史的创作理念为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空间与可能性。

“多点透视”是霍克尼一直关注的问题。早在1983年,他第一次在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中国的卷轴画,就被中国书画长卷那种“移步换景”的观看方式所震动。在霍克尼拍摄照片时,他意识到单点透视给人视觉的局限性,于是通过反复“拼贴”制作出全新的全景“摄影”作品,给人带来了独特的“观看并再现这个世界”的视角与方法,与之相应的油画作品又带来了一场色彩饱满的感官盛宴。

对于摄影是否会终结绘画这个“跨世纪”的问题,霍克尼给出的答案简明有力:如果这个世界最终只有照片留存,那未免太无聊了,“绘画不仅记录了一个人看到的事物,还记录了他看到事物以后的感受。所以当你观看绘画,观看的是另一个人再现世界的方式。”讲座现场,霍克尼还给大家播放了一部18个机位同时拍摄的“杂耍者们”的多屏影像,为“观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霍克尼在回应与他同龄的老艺术家邵大箴先生关于“老一辈艺术家与时代关系”的问题时,引来全场一片欢呼:“我现在还是个很活跃的艺术家,我不认为自己是60年代或70年代的艺术家,我是生活在当下的艺术家。当我创作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只有30岁。毕加索曾经说过,从30岁到90岁期间,他在画画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是30岁,我也有一样的感觉。”

宣传部 宋曼青/文图

4月17日,78岁高龄的大卫·霍克尼重新回到中国,来到中央美院举办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