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燕山大学 - 《燕山大学报》

让 “五四精神” 闪动在每一天

作者:李会娟    
2015-04-30    




  五四青年节,来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青年节期间,中国各地都会举行丰富多采的纪念活动,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成人仪式。新时期的五四精神归结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曾经一幅漫画被广泛流传,其大意是一位语文老师问学生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小学生站起身,背着手,摇头晃脑的开始背诵:“大年三十包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包粽子......”一个个的中国节日在流传与纪念之间其深层含义被渐渐淡忘,记忆最深的也不过是那以吃为主的过节形式。
  记者在校园里随机调查了部分学生,绝大部分都不能准确地说出五四精神的具体内涵,在支吾之中记者只能得到“应该是从五四运动那里来的。”、“自由,民主?”、“只记得有一个德先生和赛先生。”、“不太清楚。”等或是混乱不清,或是自我臆想的答案,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说出五四青年节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正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后备力量与强大支撑者,一股股青年力量由四面八方汇聚向帝都,像极了汩汩的新鲜血液支撑着这个名为国家的巨大身体。新生的中国政府也正是看到了青年群体的巨大号召力、影响力与贡献力,才将每年的五月四日命名为中国青年节。“五四青年节”之中蕴含的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也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发展以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而其“爱国”的本质却是一成不变的。从这大部分大学生的反应来看,在底层,“五四精神”并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宣传效果。从而导致了“人人只知青年节,而不知其精神”的怪异现象。
  我认为,“爱国”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义务,不应只在青年节这一天以“五四精神”的名头进行短暂而枯燥的爱国主义宣传,宣传形式也不外乎讲座、知识竞赛等传统项目。众多大学生或是扫一眼,或是被班级名额逼迫着去应个卯,丝毫没有积极性。“爱国”由一种口号变成一种习惯是需要如滴水穿石般缓慢积累形成的,而不是每年一次、每次敷衍进入内心的。现如今爱国主义更为集中反映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维护国家利益的愿望。如面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缅甸轰炸中缅边境、南海岛屿争端等问题时我们内心涌动的那一份莫名的情感,其实,那就叫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应当自上而下的融汇在每一天的日常中来,校方可以或是在讲座等传统形式中挖掘新方向,或是借鉴他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关注评论时事,一面培养学生思维,一面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1919年的那天,赵家楼上跃动的火苗、天安门前“取消二十一条”的震天呼号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幕,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用他们的方式在历史的洪流中插上了自己的标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用他们的方式书写下了第一笔五四精神的内涵!
  2015 年的这天,伺机而动的环太平洋岛链,快速发展留下的后遗症,微时代下的我们用浏览量和评论书写着我们思想、表达着我们对这个国家的热爱,微时代下的我们用我们的语言方式表达着我们所理解的爱。
  让“五四精神”闪动在每一天,让爱国成为我们必需的情感。希望,到明年的这一天,面对记者同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这异口同声的声音:“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