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财经大学 - 《山东财经大学报》

真正的阅读

2015-04-23     浏览(52)     (0)

阅读需要深度和专注,以提高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它不仅是个人自由的选择,还关乎社会风气和民族前途。深度阅读能提升精神视野,滋养身心,避免浅俗化阅读和经世致用,为个人精神成长和人生境界提升提供充分养料。当你在看书时感觉自己在走一段精神之旅,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阅读。

真正的阅读
学生记者 王孟雪
  阅读如听歌、看画一样,怎样做是个人的自由。但在拥抱数字媒体,浅俗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式阅读渐趋弥漫的当下,“深度阅读”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深度阅读的提倡、阅读习惯的培育和阅读体验的重建,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也影响到社会风气乃至民族前途和国家未来。
  深度阅读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是对文本蕴含的思想、知识、智慧、情感及其艺术韵致乃至语言品位进行体悟和摄取的审美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之间的深入沟通,是对社会与人生意义的探寻和追问,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活力的情感活动。
  深度阅读通常意味着对书籍、期刊等纸媒的阅读,所包含的内容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精华——宇宙的奥秘、星河的灿烂、历史的反复、世界文化差异的比较、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乃至小说诗歌等表现人性的文字……凡能大幅提升精神视野的内容,多是纸质媒介和经典之作提供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说,现在很多大学生“关于文化的、关于修养的、关于哲学思考的阅读明显少了,你从学生的谈吐中、他们所关心的内容中、他们的提问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有深度的、优质的文章,虽然读起来吃力,却使大脑处于一种安静的、思维高度集中的活跃状态,不仅可以丰富头脑、增强智慧,还能安宁地和自己相处,与灵魂对话,进行终身学习,为个人的精神成长和人生境界提升提供充分的养料。
  我国古代有“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读书不向自家身心做功夫,虽读尽天下书无益也”之说,就是说,浅俗化的阅读不能滋养身心,经世致用,往往会导致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教养,同时窒息想象力和创造力。“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刻苦读书的优良传统,也警策人们努力抵御各种诱惑,用顽强的意志养成静心阅读的习惯。“读书当读全书,节抄者不可读”,“读书无源委,有如断港流,濡润涔蹄间,不能溉田畴”,是在告诫人们,断章取义、掐头去尾的读书,肢解扭曲的名著讲授,就像把河水截断,用牛蹄窟里的水灌溉庄稼,怎么能滋润心田。
  当你在看书时,感觉自己在走一段精神之旅,感觉书本在完善自己一个残缺的灵魂,这才称之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