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

二○一四年学校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新闻事件

2015-03-30     浏览(60)     (0)

  1.“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教育部立项建设。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纳要(2010-2020)》确定的重大项目。
  经几轮答辩汇报,我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从近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批获准立项建设的三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之一。
  2.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约共建我校。这是自2007年我校成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共建高校,2012年实现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后的又一次跨越,将为我校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和机遇。
  我校应邀出席教育部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研讨会并做主旨发言。
  3.南信大地球系统模式1.0版正式发布。这是我校以大气度、大手笔集成大气科学重大成果的又一标志性事件。该模式将直接为我国海洋预报和气候预报做出贡献,为防灾减灾和应对全球变化提供决策依据,并为我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提供科学支撑。地球系统模式2014年学术研讨会上同时揭牌了南信大地球系统模拟中心。
  4.我校“中美大气海洋研究中心”在夏威夷大学挂牌成立。该中心由我校在夏威夷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技术学院设立,旨在聚集世界顶级优秀人才开展气象和海洋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为我校培养青年教师、博士和博士后。
  5.2014年APEC气候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7个国家的50余名高级专家参会。这是APEC气候研讨会首次在非APEC主办城市召开,也是第二次在高校举办,彰显了我校在大气科学领域的深厚实力以及近年来出色的国际化发展成绩。
  6.多项科研成果国际关注,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大气环境中心首席科学家李旭辉及其团队的多项研究分别刊发于《Nature》、《BAMS》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海洋科学学院梁湘三教授的研究被美国《今日物理》杂志报道;我校关于灾害性南极冰情的研究成果被列为中国南极科考30年主要成果之一;公管院青年学者史军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我校跻身《自然》特刊 “中国顶级研究机构”第85位,位列江苏省高校第7位。
  7.“共建体制下大气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全国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这是我校建校以来第一次获得非教材类国家级教学改革与发展成果一等奖。6种教材入选第二批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常态化录播系统正式启用;新增特设专业“艺术与科技”;《大气污染—人类面临的挑战》入选第五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计算机导论》、《气象计算方法》两门课程入选“2014年度江苏高校省级英文授课精品课程”。
  8.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优秀率跃居全省第一。为全省仅有的两家全部博士和硕士论文抽检均合格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一;新增公共管理、会计、工程(控制工程)、翻译、艺术等五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江苏省属高校中,新增数量位居第一;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一期三个建设项目全部以优秀的成绩通过验收,大气科学等申报学科全部获得二期项目立项。研究生奖助学金实现全覆盖,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最高为每年4.6万元,博士研究生奖助学金最高为每年15万元;承办“全国大气科学、环境生态与(气象)装备博士后论坛”。
  9.400余名志愿者服务青奥展风采。央视五套等多家媒体对我校青奥会志愿者进行了专题报道,南京青奥组委、市委、市政府专程向我校发来感谢信。我校还荣获第四届南京青年奥林匹克文化节突出贡献奖。首次获批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组织开展首个国家公祭日活动。《金针讲堂》连续邀请杨毅、白燕升、董浩、大冰、六小龄童、吕远、纪东等名人进校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响强烈。
  10.新媒体平台建设势头强劲。“天际新闻网”获评全国高校百佳网站;我校官方微博与官方微信先后正式上线,成为学校 “新名片”。官方微信在南方周末数据实验室和中国青年报发布的全国高校官方微信排行榜中均曾跃居江苏高校第一,稳居江苏高校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