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交大报》

创新研究型大学高层次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2014-11-27     浏览(68)     (0)

  成果名称:名师引领、名团队名课程名实验室支撑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成果完成人:苏秦 汪应洛 吴锋 孙林岩 贾 涛 钱 华 冯秋红 张正祥 童小梁 相里六续 陈宁
工业工程被认为是“管理中的工程,工程中的管理”,人才培养要求兼备管理与工程双重知识背景,学科交叉是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内工业工程专业设在管理学院或机械学院,导致工程与管理学科融合不足,工程实践能力偏弱,尤其是在研究型大学中,教学科研失衡,探索创新不足,教学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要求。为适应“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国家战略需求,迫切需要改革与创新研究型大学高层次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该创新模式以14 项国家和省级教改项目为平台,经过13 年不断探索,提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强实践力的复合型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国内率先创建了以本科为主、本硕贯通的工业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并重构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举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实验实践体系;产生了由院士和省级名师引领的国家级教学团队;打造了递进式精品课程群;建成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了“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进展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设计相结合,管理知识与工程知识系统思维相结合,知识传承与问题质疑解决相结合,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景相结合,案例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六结合”教学方式。
  教学中,利用该创新培养模式,已经培养本科生593 人,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 项、二等奖3 项。以名团队名课程支撑,拥有院士 1 名、省级教学名师 3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9 人,国家级精品课4 门,省级精品课2 门,出版教材31 部,在教学研究和本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教改论文18 篇。
创新模式提出并实践了“国际视野、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整合”以适应需求、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建成了基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贯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复合型工业工程课程体系和实验实践体系,突出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整体优化能力;注重依托优势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相长,专业课程教学及建设与学科建设及研究工作紧密结合,创建一流的教师团队;积极践行多种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创建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群,建设主干课程教材;建设适应信息化、国际化、科学化且依托科研的实验实践教学环境。
  成果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国内率先形成了体系完整的贯通式复合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旨在培养复合型、强实践力、国际视野的工业工程人才,突出特点是“四位一体”即“名师引领、名团队名课程名实验室支撑”,为国内管理学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西安交通大学工业工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目前唯一同时具有院士、名师、精品课程群、国家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专业。
  第二,依托优势重点学科,提出并实践了基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工业工程贯通式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体系。将国际化和工程实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统筹制定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工业工程类教学及实践培养方案;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实践了在机械、电力、能动和电信四大类典型工程学科培养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基础方案,提出工业工程类教学实践培养方案;提出注重系统性、前沿性、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完整教学体系;进行以实验、设计、实践、生产实习为核心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为教育部工业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第三,建成名师引领的工业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践行有效的多元化“六结合”教学方式。团队教师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促进从理论教学向研
究性教学转变,实现了国际视野与中国情境相结合,强化了学生对学科前沿的理解,打开了学生的发展通道,使得学生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
  第四,架构多样化的教学资源,50%的专业主干课程建成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6 门)。开设各层次专业课程,在立体化教材建设、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教材和教学软件被国内高等院校广泛采用。
  第五,创新研究型大学管理类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
范中心。开发了多种综合型、研究探索型、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将科研项目转换为实验案例。提供了学生自主研究探索的平台与环境,提高学生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陕西省教育厅专家组对本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该成果教育理念领先,体系完整,创新性强,成效显著,属国内首创,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地位。对我国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具有很强的应用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