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就业,路在何方
作者:□本报记者黄书坤吕婷婷魏玉真魏凌博杨开颖韩峰王德坤
□本报记者黄书坤吕婷婷魏玉真魏凌博杨开颖韩峰王德坤
12月12日,天灰蒙蒙的,有些阴冷,这与东校体育馆内熙熙攘攘的人群、火热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2009届毕业生农学生物专场招聘会正在进行。
当梦想照进现实
莘莘学子,求学四年,当青春的梦想被照进就业这个现实,又该是怎样的情景?
农学院大四学生李汞拿着一沓简历穿梭于各招聘单位之间,看上去积极而忙碌。他告诉我们:“来的用人单位比较少,有些失望。”他说话时表情有些沉重,这让我们也深深地感觉到了就业的压力。农学院另一位学生雷关红的表情看起来似乎很轻松,我们有些欣喜,或许他已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但他苦笑,“没有多少好企业,提供的职位也寥寥无几,前景不太乐观”。原来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如火如荼的招聘会并不能掩盖就业的严峻形势。
大学生欠缺的是什么?
我们在招聘会现场发现了一位年过3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特殊求职者。她告诉我们,自己曾经在中学任教,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她已经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好几家公司的面试。邀请她面试的公司负责人也告诉我们,他们看重的不是她的研究生学历,而是她的工作经验。招聘会临近结束时,我们了解到,一些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多数是有相关的工作或实践经验。工作经验无疑成了招聘会上的香饽饽,而这正是多数学生所欠缺的。
俗话说“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就业,不应该只是毕业生思考的问题。农学院大三学生霍如雪和孙川清告诉我们:“从大一开始,我们就参加招聘会,现在大三了,招聘会跟了3年。我们主要是看看每年有什么新变化,以便自己能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所规划,有的放矢。”而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像她们这样有职业规划和准备的人并不多。缺乏职业规划意识,这也是大学生突出的问题。
“金融危机对
我们企业影响不大”
“金融危机对我们的企业影响不大”,“三鹿事件对我们奶牛养殖场利大于弊”,“全球金融危机,美元贬值对我们企业反而有利”。用人单位对金融危机的看法出乎记者的意料。
临清市泰和奶牛养殖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必须包括两个条件,一是出口量大,二是高科技产品,因此金融危机对农畜牧业的影响不大。“三鹿事件后,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当地奶牛散户不能直接出售奶牛,只能和养殖场合作。只要散户的奶牛达到我们的要求,我们就可以购买,增加了奶牛的来源”,当问及三鹿事件时,养殖场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济南科赛基农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也表示:虽然公司有一定外贸出口,但只是一小部分,金融危机对其企业影响不大。
但是更多的企业还是告诉我们,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他们的企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在金融危机下也催生了他们新的用人方式———招聘的目的不在于让毕业生直接上岗,而在于储备人才。上海航贸船舶管理有限公司采取的就是这种策略。现场一位农学院教师也表示,在他关心的农学专业领域,大多数用人单位只是留下了应聘者的联系方式而并没有表露录用意向,这表明他们采取的是一种新型的用人模式:人才资源储备模式。先把人“存”起来,等到需要时再“取”出来。先储备,后培养,再录用,正成为当前金融危机下众多企业的新选择。
招聘会的几宗“最”
一、求职者最关心的是未来的发展空间。被采访的绝大多数学生告诉我们,工资并不是主要的,只要这个公司有发展前途,能给自己提供广阔的发展和提升空间,“现在不给工资也干”。
二、求职者最应该改变的是心态。一位负责人很惋惜地说:“应聘的毕业生缺乏自信。我问一位毕业生有何特长,他说,没有,不知道。但我从他的简历中看到他的字很棒,其实这就是他的优势。”
三、从被采访的应聘单位口中听到最多的四个字就是“吃苦耐劳”,简单的四个字却也是如今的大学生所最缺乏的。
四、应聘单位最担心的是留不住人才。现场一家企业负责人说,许多大学生培训完上岗后就走人,辛辛苦苦花高成本培养的人才白白流掉,他们失去的不仅是资金还有宝贵的人才资源。
你有维权意识吗?
青岛农业大学的3位女生告诉我们,青农大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学习《劳动合同法》,指导学生如何维权。而大多数被采访者则表示,从来没有看过《劳动合同法》,也没注意这些问题。
就业,不能急火攻心,就业的同时也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却被很多人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