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浅谈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作者:王建伟    
2008-12-18     浏览(361)     (0)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不同特点思想教育的特点:思想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它的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大学生这样一个肩负特殊使命的社会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尤为重要。思想教育最本质的特点是教育和引导受教育者首先正确地认识自己,解决好对自己的自主认识和原动力问题。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思想教育方法上必须重基础、重整体、重转化。所谓重基础,就是要自始至终地以掌握认识的科学方法为重点,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所谓重整体,即在实施思想教育中首先教授的是关于方法论的整体的知识系统,而不是首先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所谓重转化,一是所学的关于方法论的理论知识由外在灌输向个人内化的转变;二是思想方法有自发的经验向自觉的科学方向转变;三是在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思想内容由低向高层的转变。
  政治教育的特点: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它的核心是解决好政治立场、政治方向问题。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政治教育最本质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延伸,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当是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同思想教育相比,政治教育在方法上则应更重事实、重分析、重纪律。可以说,政治教育如果离开了事实,如果离开了对这些事实深刻的分析,那它就是苍白无力的说教甚至是令人厌倦的。重纪律的问题,是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派生出来的问题。主要是指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综上所述,概括地说,政治教育的中心应当放到提高受教育者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理解的深刻程度和执行的自觉程度上。
  道德教育的特点: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它侧重解决的是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它的核心是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并同时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道德教育的关键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同时要求去做,是“知”和“行”的直接统一,这种“知”和“行”的直接统一在个人身上完全可以实现。因此,应该把更重要行为规范作为道德教育的本质特点。认清应当建立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尽可能建立具体的行为规范体系,引导学生自觉去实践,是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相比,道德教育在方法上更重行为、重自律、重舆论约束。既关心怎样去做,又更注意引导受教育者自己去做,更重视怎样规劝和有效约束。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其一,统一于受教育者本身,构成横向的有区别吸收系统。三者尽管从内容上来讲可以各自相对独立,或从师资队伍上各自区别,但最后都必须落实到受教育者身上,并通过受教育者“知”和“行”的不断转化,内化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当受教育者在观察分析和处理具体问题时,已经不是分化而是一种综合的东西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分工比较细,从教育和受教育两个角度都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须的。因为从教育角度来说,学科的独立性越强,就越有利于这个学科的深入。从受教育角度来说,各学科之间区分的比较明晰,便于他们首先从整体上搞清区别,进而在具体接收过程中从单科深化逐步走向多学科融合。因此,在德育中细化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并进一步科学界定三者的内涵和外延,确立各自的内容及目标体系,是使德育从一般到具体的一个大进步。
  其二,统一于“教”和“育”的全过程,构成由外向内的启动系统。“教”和“育”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过程。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教是居领先地位的。是否可以这样说,先教后育,育是教的深化与延伸。随着发展和受教育者的自我完善,教与育实现相互作用并结出同一果实。从过程上看,教是最初由外向内的启动力,育是由外向内启动的助力,在启动阶段,“手把手”教的成分大些,在助力阶段指导的比重多些。例如,思想教育传授的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达到的是提高受教育者自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的启动力和育的助力都是不可少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也同样是如此。三者通过教和育,实现对受教育者内在力量的启动是完全统一的。
  其三,统一于不同层次作用力朝同一方向的综合,构成受教育者内在的动力系统。世界观、方法论是基础并长久起作用的,解决的是最基本的问题,是居指导层次的;政治性问题是具有阶段性特点的,取决于某一时期对具体问题认识的正确与错误,是居核心层次的;道德问题是稳定起作用的,是一个在不懈的追求中不断的自我完善,是居基础层次的。因此,三者从不同层次上构成了受教育者本身的动力系统。最后通过受教育者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提高实现塑造人的目的,实现外在塑造和内在改造的统一。
  其四,统一于先内化后外化的转化,构成纵向的连续发展系统。从教育的过程看来,第一步是指从外部通过一定方式向受教育者输入,并通过受教育者的自觉消化吸收完成内化,第二步是受教育者已经内化的知识通过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事物,表现为能力的输出。受教育者后来得到社会的承认程度与他们实际所作的贡献成正比。这中间转化的桥梁与媒介是能力而不是知识。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是实现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等于发展,知识转化为能力后,对个人来说才实现了实际上的发展。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引导和推动着受教育者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转化问题上,下的气力越大,教育的效果就越明显,三者的统一性就越充分。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共同点及一般规律1、方法上的灌输性。学校教育主要是以成果的形式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知识。在大学,这种传授表现为教师依据基本教材通过课堂进行系统的灌输。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都是先进思想、行为准则和科学方法的灌输。灌输是学校教育最根本的特点。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学校教育来说,则是从第二点开始,即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正因为如此,学校比其他地方更集中表现出灌输性。如何灌输的好,是学校教育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德育再细化成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这三个部分,怎样将细化的部分更理论性、知识性、系统化,这是制约灌输效果的首要问题。
  2、对象上的现实性。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对象是现实的而且是直接的,这是同智育的本质区别。在智育中,对象还只是一个中介,是教育对象,对象还必须作用于物或事,而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中,对象既是接受者也是发生作用者。这种现实性,要求教育必须从受教育者本身的实际,从社会的实际出发。这种现实性,还制约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方法及途经。方式方法不是根据教育者的水平而是根据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而定。
  现实性还表现为物质性,物质性的核心是利益关系。怎样认识利益关系和要求什么样的利益关系是三个教育共同的逻辑起点。
  3、目的上的实践性。从教育规律来说,知是为了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目的上更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是一种实践,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也是一种实践。而且在这三个方面无论最初的知识由灌输变为内化,还是继而发生的知识再外化为能力,都离不开实践。把实践作为目的上的一种要求,就是一方面强调实践的意义,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去做。离开实践一无所获,一事无成。
  4、实施上的群体性。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载体是有组织的集体。离开集体,这三种教育就失去了立足的土壤和实现转化的条件。集体中的组织关系是三种教育得以展开的网络,集体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是三种教育作用于对象的重要机制,集体的利益和目标还是受教育者实践的具体方向。因此集体是三种教育实施的基础,集体对个体还会产生极大的推动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同时三种教育的结果也只能在集体中才能受到检验。
  5、效果上的潜在性。三种教育尽管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和实践性,但从效果上却具有一定的潜在性。有些因素并不是也不会马上发生作用。学校尽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相比来说,它单纯得多。大学生作为一个准社会化的人,在未跨入社会之前,他们的感觉和想法,主观感情色彩还浓一些。许多问题只有在他们进入社会后才能充分显现出学校教育的效果。这种潜在性给直接评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效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是较之智育和体育难以量化评估的客观原因。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图形式做表面文章,而必须扎扎实实地去做基础性工作,老老实实的去做为了未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