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生命学院与管理学院学生组成的“奇迹创业团队”以《山东沃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一举夺得金奖。这是山东大学继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连续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夺得金奖之后,又一次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取得佳绩。
从2007年9月参加山大“挑战杯”,到2008年11月获全国金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奇迹创业团队”一路向前,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近日,本报采访了这支团队的部分队员,听他们讲述一路走来的奋斗故事。确定选题 组成团队最先萌生组团参加第六届“挑战杯”大赛念头的,是这个创业团队的队长王宪政,我校生命科学学院06级本科生。
2006年,刚刚入学的王宪政就被在山大举行的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所深深吸引,对这项充满激情和挑战的赛事格外关注。2007年9月,当第六届“挑战杯”拉开帷幕时,他心中挑战创业计划的种子萌发了。“挑战自己,参加比赛”,他对自己说。
一个有竞争力的选题,会为项目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奇迹创业团队获得竞赛金奖的作品是《山东沃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其核心思想是利用农业废弃资源生产新型绿色生物肥料。王宪政介绍,我国农业使用的肥料基本上还都是化肥,全国每年有约7亿吨农作物秸秆和40亿吨畜禽粪便产生,这些农业废弃资源并没有得到完全合理的利用,不仅浪费了很多宝贵资源,还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
读生命科学专业的王宪政想,能不能利用生物技术来处理和利用这些农业废弃资源呢?能否研制出一种天然的生物肥料呢?
就在此时,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节目报道了中国农业大学孙振钧教授的一项新技术———蚯蚓养殖、蚯蚓生物反应器与蚯蚓抗菌肽提取。他心里不禁为之一振,利用农业废弃资源生产新型绿色生物肥料,正是一个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好项目。
参赛的选题确定了,需要组建一支优秀的团队。他把自己初步的选题向朋友介绍,说服他们参加。半个月过去了,应者寥寥,王宪政焦急万分。当校团委专门组织了一场“组队沙龙”时,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次机会。通过努力,他终于有了两名志同道合的本科生队友。
然而,这个选题需要拥有多个专业的高水准人才,最好有管理或财务专业的硕士生。为了找到合适的伙伴,三个人四处联系朋友,到校内网上诚恳地留言。校内网上第一个给他们回复的,是管理学院06级硕士生张媛。她成为奇迹创业团队的公司运营主管。
一年多里,这支团队几番淘汰,几番更新,最终才形成了今天的九人最强阵容。他们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王宪政、林青、魏庄,管理学院硕士生张媛、肖郁、孙紫晔、王鲁璐,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王玉涛,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刘雪连。这九名成员团结一致,面对困难,一路披荆斩棘,最终站上了“挑战杯”的最高领奖台。过关斩将 校决赛脱颖而出选题确定后,王宪政和队友赴北京拜访孙振钧教授。2007年11月,寒冷的天气,陌生的街道,他们甚至没有孙教授的联系方式。但是,困难难不倒“奇迹创业团队”。他们到中国农业大学四处打听,终于联系上了孙教授。孙教授不但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向他们讲授相关技术问题,还介绍他们到北京一家蚯蚓养殖厂实地考察。北京之行,收获颇丰,他们为撰写项目策划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回到学校,他们一边准备期末考试,一边挤时间着手撰写策划书。
当时,王宪政他们还只是一群缺少社会活动经验的学生。在前往平阳、长清、寿光、青岛等地寻找合作企业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碰壁和拒绝,也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合作机会。他们先后与济南佳宝乳业集团、济南银奥商贸有限公司、石家庄怡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签定了合作意向书,与青岛源泉茶厂签定了购买意向书。
2008年2月,“奇迹创业团队”顺利通过了山大的初选,从全校600多个初赛团队中脱颖而出,晋级校决赛的100个团队。
进了学校的决赛,队友们劲头更足了。他们分工协作,共战困难。4月,为了完善创业策划书,“躲在”一个小储藏室里通宵熬夜成为家常便饭。晚上又冷又困,就从屋里放杂物的箱子里翻出旧的条幅、旗子裹在身上睡一会。最累的时候,魏庄和王宪政在连续20多天里连续15个通宵加班。
“回想我们走过的那几个月,确实十分辛苦。”魏庄回忆,“现在疲惫和委屈都忘记了,只记得取得成绩的快乐。”
5月10日,他们再次以优异的表现闯过了校决赛答辩,成为山大15支进入省级竞赛的队伍之一。奇迹创业团队继续向更高的目标挺进。突出省赛重围 勇夺全国金奖由于省级比赛安排在6月末,刚好与学校期末考试和研究生开题的时间相冲突。在学习和比赛的矛盾中,队友们互相鼓励。6月28日,省评委创业计划书如期交上。7月2日,收到晋级全国大赛的好消息。兴奋之余,每一个成员也都以较好的成绩通过了期末考试,林青更是获得班级第四名的好成绩,做到了学习、比赛两不误。
由于种种原因,今年全国决赛的时间较往年有所推迟,等待全国答辩通知的过程也显得特别漫长。王宪政说,“在那段等待的日子里,抱着锻炼自己的目的,我们利用暑假的时间前往青岛考察农场,继续充实策划书。”
收到参加全国决赛答辩的通知,是在10月22日,距离决赛仅仅20天,奇迹创业团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备赛的这段时间里,校团委专门联系了山东省知名企业家作答辩指导,在学人大厦安排了房间方便准备。决赛迫在眉睫,所有的队员都立志为校争光,全力以赴。肖郁为了赴川参加决赛,在已经通过了强生公司笔试的情况下,因面试与全国决赛答辩相冲突,主动放弃了面试的机会,最终导致与这家跨国公司失之交臂。但她没有后悔,她说:“机会还会有的,但是挑战杯凝聚了大家的希望,做出这个选择我不后悔”。
11月14日,也就是团队赴四川参加比赛的前一天,是林青的生日。那天晚上,队友们正在通宵备赛。零点,王宪政拎着一大包吃的进来了,生日蛋糕是冰激凌,寿面是方便面,林青又惊又喜,因为她怕给队友们增加负担没有告诉任何人。前后仅庆祝了半个小时,他们就继续投入备赛。回想这个生日,林青仍感动着:“这个生日虽然简单,但我将一生难忘。我为属于这样一个团队而骄傲。”
15日,王宪政、王鲁璐、张媛、肖郁四人代表“奇迹创业团队”赴四川大学参加全国决赛答辩。17日晚饭之前,奇迹创业团队得以入场演练。然而不知是出于紧张还是压力太大,演练的效果不好,四个人心中都像压着一块沉沉的石头。他们一致决定,吃过晚饭再练。
等到其他团队全部演练完,已是晚上八点半。他们演练到深夜11点,直到克服了紧张,四个人才结束走场,自信满满地准备迎接第二天的挑战。
18日下午,是“奇迹创业团队”走上答辩台最终一搏的时刻。500多个日夜夜的努力,将在这一刻接受检验。上台前,四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为彼此加油。比赛的整个答辩过程异常顺利,由于他们准备充分,应答自如,专家评委都给了很高的评价。奇迹创业团队终于通过自己不懈的拼搏,为山东大学摘取了第六届“挑战杯”的金奖。
“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被公认为是中国大学生的“科技奥林匹克盛会”。一路走来,奇迹创业团队遇到的挫折不断,但他们从不畏惧,敢于创新,敢于拼搏。他们的创业计划,一开始并不被十分看好,“我们能够走到最后,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从未放弃,”王宪政说。是团队每一位成员的不懈努力,才使得他们最终拥抱了奇迹的梦想,看到了最美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