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 - 《石河子大学报》
校友风采
周亚立:用信念托起新疆农机事业的希望
作者:□通讯员 林 娇
初见周亚立,不觉让人为之一振。时光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沧桑的印记,但他依然身形高大,精神矍铄,气质沉稳,言语铿锵,举手投足间散发着岁月沉淀的厚重与泰然。
周亚立是我校82届农机系系毕业生。他是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的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棉花收获机械化,是这一领域响当当的专家,曾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数十篇,编辑出版两本科技专著。2008年初,中国农业部组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他被遴选为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生产设备与机械化岗位专家。2010年11月续聘为“十二五”棉花产业收获机械化岗位专家。工作三十年来,在其研究领域,可谓兢兢业业,硕果累累。
一、大学生活的酸与甜周亚立1978年参加全国高考,考上了今天石大的农学院农机系,学习农业机械专业。
当时教育出现了断层,生源年龄参差不齐。周亚立所在的班级共有二十四人,最大的已过而立之年,甚至和老师年龄相近,最小的才不过十六,正是少年依旧。而那时的周亚立二十多岁,倒是入高校深造的正常年龄。在这样一个同学年龄差距较大,各自经历复杂的团体中,他度过了大学的四年时光。
周亚立的宿舍是一间经过改造的旧屋,光舍友就有二十七个。一个宿舍二十八人,现在石大一般宿舍为六人。想象一下,在一个破旧的宿舍里,住着二十八个年龄参差,习惯有异,来自四方的人,那该是怎样的混乱。你方入定,我自习归来,你洗漱未毕,我已离开。这样作息时间不定,进进出出,吵吵闹闹的状态持续了一年半。
今天网络、通讯等如此发达,女生能在宿舍看一天韩剧还意犹未尽,男生组队打游戏只以泡面为食。但在那样一个年代里,那时的青年们能做的事情实在有限,周亚立学习之余便是约几个同学一起打篮球锻炼身体。
但这也不是全部,他们班就曾做了一件全校都没做过的事———承包了建造北区操场主席台的活儿。在说起这件事时,五十多岁的周亚立前辈还像一个孩子一样,得意地告诉我们,他可是打火墙的好手,抹草泥什么活儿更不在话下。
笑语欢声中,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物质生活贫乏,却精神世界充实的年代。而在文革后,恢复高考之初,考上大学的一代人,专业知识学得极其扎实。在今后的工作中,都是中流砥柱。周亚立就是其中之一。
二、职业生涯的“三境界”
学生时光虽愉快却也匆匆,1982年,周亚立大学毕业,服从统一分配,调至农垦总局,却不曾料到,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周亚立的奋斗生涯,颇有王国维先生提到“三境界”之意味。
在1995年,周亚立从谷物烘干转向了棉花机械。从此确定了前进方向,并再未放弃。因为他坚信农业机械化前景必然开阔。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的标志,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对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当时搞棉花机械的实在是凤毛麟角,甚至当时大学一个班,只有四人搞农机,别说机械化。这恰好契合了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认定了方向,独自坚持,尽管这条路是寂寞的。
他认为,“农业不发展,中国十三亿人口靠别人养活根本不行。”怀着这样的心态,他不曾放弃。他说,“困难是暂时的,只要不懈努力就能化解,除非是能力上的”,而那时在他看来的困难,是一边搞科研,一边又得为工资发愁。当时单位搞差额工资,他们的科研项目工资都发不全,团队几个人科研之余,就是找课题,补差额。专家亦凡人啊,饿着肚子搞科研,虽自己可以坚持,但还有家人呢。好在后来解决了这个后顾之忧,科研也渐进佳境。这也正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而留给众人的,只是前行的背影。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不付出一定没有收获。经过多年的坚持与科研,新疆的棉花机械化终于在全国发展为翘楚。山东参观专家来新疆参观棉田时,前辈拿着喇叭喊“别进地,对棉农会有损失。”,但见到一片片整齐雪白的棉花,山东的专家们哪里还顾得上,都迫不及待地涌向地间,感叹“到新疆看棉花真是享受”。前辈多年不懈地坚持,终于到了水天一色,海鸥任徘徊的地步。
新疆棉花机械化能发展到今天的程度,离不开如周亚立这样一批一直不懈探索地前辈们。对于周亚立前辈个人而言,也获得了种种奖项,在他看来,把该做的,能做的,都做好了,拿奖是水到渠成的。拿奖固然高兴,但农民能认可,能获益才最高兴的。三、后记周亚立说自己“嘴笨”,其实不然,因为他只要提到与棉花机械化有关的话题,便能富有激情地高谈阔论。倘若真有几分“嘴笨”,那便在于他的真挚与坦诚,在与他的在交流中,他几乎不会提到自己研究过程的困难,即使提到了,也是最朴素的。这真是难得“口拙”。虽说的不多,却句句落实在实处,虽说的朴素,却处处做得漂亮。
在周亚立这几十年的工作生活里,他从不过多计较个人得失,评优提干顺其自然,苦闷失意都付笑谈,过往前尘,随风远逝。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科研的成果,全是棉农的欢声。他一生执着于农机事业,用信念托起新疆农机事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