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 - 《甘肃农业大学报》
中美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对比分析
本文介绍了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传统名校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目的和教学模式,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需要提升立意,与国际视野和人生本质规律相联系,才能突破教学内涵的亮点。全球化的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立意的局限性甚至会造成对中国教育形象的误读。国际交流活动展现了良好立意。
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名校在评断学生时除学术表现之外,还包括个人特质、领导能力、仁爱理念、勇敢精神和体能运动等。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日益体现出共通性。例如,强调创新精神、素质培养和树立健康的人生观等。本文将以哈佛大学等美国高校为代表性案例,从教学目的和模式两个方面对其教学策略进行剖析。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教学目的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教育系统,乃至一个国家对教育的理解,对人才的定义,以及对教育工作者的核心要求。长期以来,国内对“中国高等教育目的”一直充满论争。由于欠缺可操作性的明确定义,中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始终未能形成一个明确概念,也成为影响我国教育国际形象传播的障碍之一。
在这方面,哈佛大学(以下简称哈佛)历经500年探索已逐步确立了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所有学科层面,哈佛注重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1938年,哈佛进行了一项长期实验以总结如何创造幸福和有回报的生活。268名哈佛学生接受了长达约75年的调查。2012年,年届九旬的参加者们以自身经历验证了何为科学的幸福理念。对此,哈佛心理学教授维兰特认为,“这次实验表明幸福就是去爱”!现在,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活态度已成为哈佛教育的基本准则。这也反映出大获成功的课程所具有的共性。例如,泰本博士开设的两门课程“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分别排名“哈佛最受欢迎课程”
第一名和第三名。他为此撰写的《幸福的方法》解释了课程成功主要在于切中高等教育教学目的的本位。
★在具体学科层面,哈佛强调培养
学生的人文情怀。哈佛女校长福斯特指
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阐释历史,塑造
未来,界定值得人类长期追求的理想”。
对于世界的关切与责任意识是哈佛各学
科必须秉持的教育宗旨。因此,全校院系
都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了对本领域杰出人
物的精神境界的讨论。人文主义思想成
为学生们体会最深刻的“专业素养”。以
2013年的6位罗德学者为例,虽然来自
不同专业,但他们拥有相同的理想,那就
是“希望世界变得更好”!通过分析6名
学生的获奖感言,可以发现“人类”“世
界”“未来”“感恩”和“责任”成为这些青
年学子们对“成功”要素的解读。
★在学生个体层面,哈佛关注健全
人格的培养。很多时候,品格或者社会活
动能力而不是成绩是核心评价指标。哈
佛学生大多来自美国特权家庭。然而,这
并不等于对人格品质的教育可以放松。
以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柯普拉斯
教授为例:他的导师,1954年化学奖和
1962年和平奖得主普林当年之所以看好
柯普拉斯,是因为他“谦逊、有活力、有想
象力,而且有自己的视角”。在分析柯普拉
斯的成功经验时,哈佛的焦点不是该研究
的内容、贡献和意义,甚至不是获奖者如
何辛苦,而是提炼其品格中的闪光点以及
对青年学生的启示。柯普拉斯的成功是一
个漫长的等待,这并非单纯源于科学研
究的普遍规律,反而是其选题,特别是理
念的不被认同。所以,柯普拉斯指出,“我
的化学同行认为我的研究是浪费时间,
所以,我的故事可以给青年化学家带来
的经验是‘坚持并且坚信自己的远见,哪
怕它与现有的范式是抵触的,原创力和努
力工作是两件重要的事”。
与哈佛等国际著名大学相比,我国
对高等教育目的的阐释在立意方面尚需
提升高度,否则会影响对大学精神的解
读。国内对“素质教育”已广泛认同,由此
而来的教学改革或优秀人物不断涌现。
然而,在定义时,未能将“素质”与国际视
野和人生本质规律相联系;在具体操作
中,没有将“素质”系统地与不同层面的
教学相匹配。因此,学校、教师和学生更
多地感受是教学的“外壳”变化很大,但
“内涵”鲜有亮点式突破。在全球化时代,
我国高等教育立意的局限性甚至会造成
对中国教育形象的误读。例如:麻省理工
学院和哈佛在2012年发起的一个公益项
目edX,旨在为所有学习者提供免费教
育。在解释本活动的宗旨时,国外大学很
自然地上升到人文关怀的高度。清华大学
和北京大学也加入该计划。这无疑是中国
高等教育为国家和世界作出的责任贡献。
有些遗憾的是这个良好的立意仅被定位
在“竞争”和“中国走出去”。有关部门在接
受采访时说:“参加edX是为了提升我们
各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后续)(作者刘琛,转载自《北京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