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情满诗意人生

———谈《徐洪章诗词选》中的诗歌创作新闻中心

作者:苏红燕    
2015-03-18     浏览(162)     (0)




  《徐洪章诗词选》是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编纂出版的大型系列丛书《将军文化典藏》中的诗词卷,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
  《将军文化典藏》收录有诗词、散文、杂文、评论、报告文学、书法美术、摄影等诸多门类,作者都是共和国将军,其作品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精品和作者的代表作。“丛书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将军的个性文化品格,而是通过丛书的形式把这些众多的将军凝聚成一个整体的将军文化方阵。人们可以通过这个方阵,研究军事文化的历史与当代的联系,传统与现实的联系,社会与军队的联系。这是一个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以弘扬我党我军主旋律的精神典藏、文化典藏、历史典藏。”该套大型系列丛书的编纂出版,其主旨是传承和弘扬我军在长期血与火的斗争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益探索,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而诗词,毫无疑问,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美的那朵奇葩。
  《徐洪章诗词选》共有八辑,分别为:情系千秋、九州巡礼、山水陶情、胜迹怀古、军旅印痕、世纪圆梦、柳营放歌、殷鉴史镜,内容之多,范围之广,皆尽收眼底。除“世纪圆梦”和“柳营放歌”两辑为词作之外,其他六辑均为诗歌。其诗歌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山水、咏物诗,又有咏史、咏怀诗,还有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类似边塞、羁旅诗。所谓诗言志,诗歌作为表达诗人志向和愿望的重要载体,在徐洪章看来,正是明人心志,冶人情操,抒人情怀,激人斗志。他的诗作,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国家、对党、对军队、对祖国山河、对家乡、对家庭……深深的热爱与忠诚。他的诗把将军的气度与诗人的才情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研究中国军事文化乃至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辑情系千秋,共收录诗歌62首。从远祖到始皇,从刘秀、赵匡胤到康熙、孙中山,既抒写了对马援、岳飞、戚继光、左宗棠等历史上杰出军事家、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的敬佩和爱戴之情,又有对南唐惊梦、血沃中原的悲愤与悲切之意。行文将叙述、写人与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的浩然正气淋漓极致地进行表达,在当前尤有现实意义。其他如,《恸悼》抒发了作者悲天悯人的博爱情怀;《悼父仙逝》描写了他对父亲病逝的悲痛之情,“晴天霹雳摧肝胆,泪雨垂颜五内焦。欲挽清风追远去,更攀明月向琼瑶。”诉说对父亲的怀念,“不擅虚名谋利禄,甘挑重担治穷坡。诲儿更立兴邦志,律己常思执战戈。”
  第二辑九州巡礼,共收录诗歌36首,多为礼赞与感怀之作。如《礼赞五中全会》《礼赞上海世博会》《贺母校一百一十周年华诞》《红楼星耀开新宇———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感怀》《读〈烛火之殇>感赋》等,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欣欣向荣发展的喜悦之情。
  第三辑山水陶情,共收录诗歌50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颂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不仅在题目中带“情”字,如《绩溪陶情》《情满大江》等;在诗歌中亦有“情”,“万点银帆连四海,一湾碧浪五洲情”“白渡迎宾千载梦,钟声悦客百年情”“草舍渔翁邀做客,波摇浪曳几牵情”“飞舟载去鹏程客,情注红岩绿水间”“飞瀑几回同聚首,陶情冶兴共方舟”;如若其他无“情”者,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将写景、叙述与抒情自然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景中有情。
  第四辑胜迹怀古,共收录诗歌36首。“工作关系,徐洪章经常走南闯北,足迹遍及南国北疆,五洲四洋。各地的风土民情,名胜古迹,文化传统总是给他许多新鲜感受”,他“便以诗为日记,录其所见所闻,抒发所思所想”。诗中充满了他对党的一片深情,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他瞻仰毛泽东故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故居受教承传统,遗物陶情冶志操”;他赞颂邓小平,“小中见大宏图展,平里藏奇百业隆”;他凭吊马克思墓,写下“谒陵肃立胸潮涌,耳畔犹闻教诲声。不慕他邦颜色丽,领航开路导前行”;红场悼列宁,他写下“肃立眼朦胧,哀思汇海胸。擎旗承马列,万里谒尊容”。
  第五辑军旅印痕,共收录诗歌54首。在这一辑中,从“贡萨路上”到“漠河新城”,从“港岛新家”到“魂牵长白山”……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示“运输兵”的辛苦,“夜宿风侵寒彻骨,晨征露结两眉霜”;描绘“西陲第一哨”的惊险,“岭岩高耸雪披肩,大谷冲开两界天”;倾诉战士戍守边关的豪情,“扎根漠哨江山固,励志边陲社稷隆。早把身心存北斗,巡逻守夜曙天红。”歌颂边关驻军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种出的生命与希望,“瓦汗暑夏扬飞雪,哨卡新家吐鲁坡。生命禁区吾是火,化冰驱冷灿星河。”抒发他大气昂然、忠心报国的豪迈心声,“宏愿半生非是梦,心身许国固长城”。军人的忠勇豪迈、无私奉献,边关夕照、旅外音画,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第八辑殷鉴史镜,共收录诗歌49首。本辑从“亡西周”“鸿门宴”,到“玄武门之变”“靖康耻”,再到“虎门销烟”“甲午祭”“八国联军掠北京”,浓墨重彩,娓娓道来,告诫世人,勿蹈覆辙,勿忘国耻,以此为鉴,警钟长鸣。
  一页页,一行行,品读徐洪章的诗,可以领略到他豪迈大度、高亢亮丽、充满深情与激情的诗意人生。将军的忠勇与威武,诗人的执着与豪情,对祖国军事文化的挚爱与赞美……在他的诗中,看似不相容的几种气质,却有机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而始终贯穿其中的则是一个“情”字。这个情,是一位将军对国家、对军队、对党、对人民的忠爱之情;这个情,是一位诗人对祖国、对军旅、对社会、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个情,是一位文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挚爱之情……细读诗歌,可以发现,作者在诗中反复用到以下字眼,“热血”“捐躯”“追梦”“梦里”“梦魂”“魂牵梦绕”“牵梦”“牵魂”“牵情”……而在“情”字的背后,读到的是作者本人独特的文化品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读到的是我党我军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读到的是中华民族复兴生生不息的源泉与希望……为了更真切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作者在诗歌中特别注重对意象的构造,意境清晰,诗味浓烈。在作者所构造的诸多意象中,“月亮”意象尤为典型。细细拈来,“月亮”在作者诗中出现过近20次,既有边关月、沙湾皎月,亦有明月、星月。兹拈来共赏,“筹粮集饷边关月”“夜晚巡逻星伴月”“浪绕沙洲日月追”“悟能探月寒风雪”“夕照晨辉日月光”“沙湾皎月抱清泉”“更攀明月向琼瑶”“月明夜静听蝉远”“共邀明月舞婆娑”“月涌江流浮黛瓦”“一轮明月挂苍穹”……在这里,“月亮”意象以其独特的方式,寄托着诗人特殊的情思与美好的祝愿,是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的象征,代表着高洁与光明。它被赋予了诗人浓厚的主观色彩,打上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印记。诗人用“月”衬托将士们披星戴月的辛苦,描写大自然和谐韵律的跳动,抒发自己忠君爱国豪情壮志的情怀……在众多的自然物象中,月亮一直深受历代文人的青睐,成为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典型意象之一。同时,月亮作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体现着中国文学独特的精神风貌。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句子有很多,比如“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作者对“月亮”意象的独特运用,充分表现了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不仅如此,随手拈来作者的一首诗歌,不管是绝句还是律诗,便很容易使人走进去,使人视野开阔,读来亦朗朗上口。如《凭吊马克思墓》第一首,“秋雨消尘景色新,晚霞飘洒满城金。墓园万里深凭吊,英镑鲜花表寸心。”《春到西沙》第一首,“雁鸥同我阅云霞,礁岛升旗伴浪花。朝朝暮暮情大海,年年岁岁守新家。”《大壶》第二首,“千里黄河碧玉镶,大壶收尽好风光。更添浩渺银波浪,牵岭携峦去远方。”《金山览胜》第三首,“布尔津河富塞疆,神奇秀丽好风光。骑驼驾马回桑梓,撒玉扬珠去远方。”不仅如此,作者在字词斟酌方面用力颇深,在同一首诗中极少有重复的字出现。
  徐洪章戎马军旅四十余载,忠于职守,酷爱文学。他的人生是豪情满怀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情满诗意人生,壮志犹未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