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寒假前夕,医学院第十八次校(院)长、书记联席会议在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大麟讲话,副校长、医学院院长陈国强主持会议。医学院副院长黄钢、陈红专、郭莲以及各附属医院的院长和党委书记出席;医学院党办、院办、各部处负责人和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领导列席了会议。
会上,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医学院学科规划处副处长郝永强、附属国际妇幼婴保健院院长黄荷凤、附属同仁医院院长马骏、医学院副院长黄钢先后作了“新华医院学科分析与设想”、“‘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规划”、“关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初见成效”、“拓展百年品牌,争创三级医院”和“临床教学的现状及改革建议”的报告。与会者就医学院“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规划、基础与临床的协同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及提高临床教学师资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据了解,去年11月,上海市发布了《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原则,实施上海高等学校高峰学科和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通过科学规划、重点建设、动态调整,上海市将重点支持一批优势学科率先建成高峰学科,巩固提升一批潜力学科形成高原学科。
讨论中,附属医院的领导们畅所欲言。他们表示:医学院绘制的“高原高峰建设方案”是一个宏大的计划。登高望远,感受了医学院以及各附属医院美好的愿景。医学院领导以国际化的视野,构建出医学院发展的大框架十分科学合理;同时也体现出医学院领导的博大胸怀,让非直属医院有了更大的上升空间。他们同时也认为,“高原高峰建设方案”需要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建设目标不能太分散,应聚焦于危害人类健康重大疾病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其中包括肿瘤、心血管、内分泌代谢和自身免疫疾病,着力解决其中一两个重大问题。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有院领导表示,应重新评估和审视“医学人才”,不能仅强调“SCI”,还要强调“临床技能”。促进临床与基础的有效深度融合,要形成一个共享共赢的合作机制,在这方面目前似乎还缺少一支长期稳定的队伍,因此必须加强PI或CO-PI队伍的常态建制,切实解决临床与基础科研中的一些重大难题。
大家还表示,教学是学校之根本,长期以来深刻领会“医疗是我们的今天,教学是我们的明天”的哲理。有的院领导还提出,在临床教学中,应牢固树立大医学院、大系部、大医院的大局意识,打破条块分割,盘活优质师资资源,在机制上有大的突破,甚至可以聘请北大、协和、复旦的教授来授课。在医学院范围内,对教授的遴选,要严格把关,遴选出精品教师,并建立一拨后备力量,同时实行滚动淘汰机制。
陈国强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对于“高原高峰建设规划”而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至关重要、是我们医学院的“重中之重”;教学工作也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我们推行的“教师激励计划”,旨在培养厚实的教学人才梯队,这不仅是着眼现在,更是着眼于未来。因此拜托各位医院领导,不断有效促进人才与学科的发展,同时希望医院领导继续一如既往支持临床教学工作,继续给予资金人力以及政策倾斜。陈国强还指出,医学院将开展对“临床医学”认证,总结和评估“临床医学”的教学质量并调整分配八年制学生在各医院实习的分配方案;加快临床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努力造就新时代的卓越医学人才。最后他强调,交大医学院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期待14家附属医院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孙大麟最后讲话,鼓励各医院努力整合院内学科优势,积极申报“高原高峰计划”,并要求大家凝练出一个共同的发展点,从而将学科做大做强。孙大麟指出,我们强调协同创新,就是希望各附属医院之间、附属医院与基础医学院之间,打破体制上和观念上的“围墙”,形成合力,倡导多单位、多中心完成一些重大的课题,为中国的医学科学事业做出我们交大医学院的贡献。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们要有危机感。期待我们多出一招,在机制体制有新的建树;在临床教学方面,孙大麟认为,稳定临床教学队伍是极为重要的,在这方面附属六院长期以来的‘一以贯之’值得学习。孙大麟最后希望,医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基层调研,主动关心附属医院的发展,帮助他们做一些数据分析和专题研究,为医院的发展出谋划策。
(张旦昕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