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附属六院东院 “钢筋混凝土”医治骨转移癌
放射科主任吴春根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技术“钢筋混凝土技术”,用于治疗骨转移瘤,已成功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该技术具有手术失血及损伤小、可在局麻下进行、缩短卧床及住院时间、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等优点。
本报讯 2012年,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放射科主任吴春根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技术———“钢筋混凝土技术”,并将其用于治疗骨转移瘤,迄今已完成25例,日前随访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该项成果已在美国《血管与介入放射学杂志》报道,国际同行认为此项新技术开辟了转移性骨肿瘤治疗的新天地。
据介绍,大部分肿瘤患者最终都将会有骨转移,甚至引起病理性骨折,特别是在承重性长骨,如股骨近端,骨折使患者无法行走,产生的剧烈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规避这一风险的最佳策略就是在骨折发生之前进行手术。其中,外科假体置换或应用内固定是增加病变部位机械稳定性的标准疗法,但是,由于骨折发生概率、患者全身状以及预期生存时间的不同,很难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外科开放手术,此外,开放性手术创伤大、风险大、手术成本高。而常规的介入治疗———单纯经皮骨成形术,在生物力学方面也存在缺陷,不能提供足够的机械稳定性,仍存在骨折的风险。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吴春根教授创新性地提出经皮内固定联合经皮骨成形术,这一方法也被形象地称为“钢筋混凝土技术”:去除针尾的针芯能增强横向支持力,同时,骨水泥能固定去除针尾的针芯。简而言之,针芯充当钢筋的角色,骨水泥充当混凝土的角色。两者结合大大提高了股骨的稳定性。目前在临床上已成功实施了这项技术并且效果明显。该项新微创技术有如下4个优点:1、手术引起的失血及损伤很小,可以减少手术部位感染以及肿瘤转移的机会;2、可以在局麻下进行手术,手术风险大大减低;3、相对于外科开放手术,介入治疗可以明显缩短卧床以及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大大降低;4、手术过程中,可以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对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治疗,如穿刺活检,射频消融。
有关专家认为,经皮内固定联合经皮骨成形术,治疗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的长骨转移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特别对于因为健康状况不适合行外科开放手术治疗的患者,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史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