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文学要为良好道德服务

2014-12-29     浏览(64)     (0)

第四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0位学者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命题及其未来发展。研讨会立足中国文学批评的特殊语境,解决当下中国文学研究的现实问题。探讨伦理学角度的探索批评研究,旨在解决文学伦理价值缺失的问题。 如需获取更多关于本次研讨会的详细信息,请参阅原文。





  本报讯 12月19日至21日,第四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外国语学院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挪威、俄国、匈牙利、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命题及其未来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讲话,充分肯定了文学伦理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大会设置三场主题报告、13场分会场讨论以及中青年学者论坛,参会人员包括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吴元迈;耶鲁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克劳德·罗森;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玛乔瑞·帕洛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聂珍钊;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开宝以及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教学一线的等众多学者。研讨范围涉及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日本文学、中国文学以及其他国别文学。
  谈到文学伦理学批评能够产生的现实意义,Nunning教授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能够让人穿过错综复杂的生活的表象,进入问题的核心。例如针对当下社会出现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问题,文学伦理学批评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从而让人更理性,更全面的,去认识和发现。
  Perloff教授特别强调,文学的问题不同于哲学的问题,哲学的问题是关于“是什么”,而文学的议题是“怎么样”。文学伦理学重拾和发掘了文学的伦理价值,唤醒了文学的道德责任。但无论是伦理的问题,还是文学的问题,都不能割裂开美学,因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本质还是在于审美发现。
  他们认为,无论文学的形式发生多大的变化,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除恶扬善也一直是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伦理学角度的探索批评研究,让人们得以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到文学作品中蕴含人性本质的复杂性。
  本次学术研讨大会的一个鲜明特色在于立足中国文学批评的特殊语境,解决当下中国文学研究的现实问题。正如聂珍钊教授所提出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大量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被介绍引入到中国,然而鉴于这些批评的“形式、文化、性别或环境”理论基础,它们总体上表现出伦理缺场的特征,由此导致中国文学批评出现了两个错误的倾向:“一是文学批评远离文学,即文学批评不坚持对文学的批评;二是文学批评的道德缺位,即文学批评缺乏社会道德责任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下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政治腐败等都与文学的伦理价值缺失有关。为扭转这一现象,解决文学伦理价值严重缺失的问题,聂珍钊适时提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建议从伦理的视角解释文本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对处于特定历史环境中不同的伦理选择范例进行剖析,解释它们之于我们今天的道德启示,从而“发现可以效仿的道德榜样,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
  (岳剑锋,南洋通讯社 张亦弛 黄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