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病人安全与舒心是我们最大的追求” ———访附属六院东院常务副院长范存义教授

2014-11-17     浏览(233)     (0)

记者采访附属六院东院常务副院长范存义教授,发现该院在门急诊费用、药占比、床位使用率方面表现出色,范教授表示为民造福是医院本分,同时注重人才和学科建设。员工为临港地区健康贡献力量,全院一心是医院兴旺发达之根源。总体思路是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三甲医院,成为政府放心、病人称心舒心、职工凝聚一心的医院。





  不久前,在附属六院东院运行两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东院常务副院长范存义教授,发现了该院最具亮点的3个“最”:在本市新建的4家郊区医院中,东院的门急诊费用最低(264.88元)、药占比最低(32.15%)、床位使用率最高(96.1%)。
  
为民造福 立院之本
面对上述引以为傲的3个数据,范教授却很真诚地说:“为民造福是医院的本分,同时也是我们东院的立院之本”。据了解,自2012年10月26日开业来,东院始终秉承“用最基的手段、给病人以最优质的服务”的理念。具体说来,,就是在医疗过程中着力推行适宜的技术、优先应用基本的药物、严格管控辅助药物三个方面,从而大大降低病人的支出,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作为医疗改革的试点,2年来,东院在优质服务方面形成了特色:推出了一系列惠民便民措施,建立了门诊预约制度,病人可通过电话、网上等方式预约所有的门诊,包括普通、专病、专家门诊和母体医院的专家门诊,由此保证病人随到随看。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东院积极创建老年友好型医院,在导医标识的设置上充分体现了人性关怀,分别用红、黄、绿、紫、蓝、粉六种颜色来划分不同的诊疗功能区域,从而让文化程度不高、视物模糊的老人能远距离识别就诊科室,少走弯路。
  东院一系列的便民措施受到当地及周边百姓的交口称赞,据统计,今年10月份该院的满意度达99.3%。“病人的口碑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作为常务副院长,我很欣慰,东院没有辜负市委和市政府的期望,我们既践行了公益医院的义务和职责,又体现了三甲医院为百姓提供优质服务的价值。”
  今年11月3日,东海大桥发生重大车祸,43名伤员中的28名被就近送到了东院并获得及时救治,东院在此次突发事故抢救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凸显了该院在应急救治方面的能力。当天在第一时间里,东院主要医护员工全部到位,其中脑外科、胸外科、普外科、骨科以及麻醉科、ICU等科室全体高级职称以上医护人员即刻赶至急诊,不少护士长和科室骨干力量也从家里赶来,指挥有序,分工合理,母体医院也派专家一起加入救治队伍。目前12名伤员已经出院,1人转至外院;在院接受治疗15人,各项生命体征稳定。
  范存义自豪地用3“有”评价了此次抢救:“现场领导指挥有方、医护人员训练有素、轻重病人分流有序。”据了解,2年来,东院先后三次抢救了重大突发事件伤员,加上一些零星重伤员,抢救总数达105例,成功率在98%以上,远高于全市平均成功率。
  由于临港地区路面开阔,车流量非常大,但不少驾驶员安全意识不强,容易诱发安全事故。在东院建立之前,临港地区的重伤病人送到市区救治往往是凶多吉少,不少伤员就死于途中。医学上强调1小时的“黄金时间”,尤其是颅脑外伤的病人,若超过黄金时间,即使保全了生命,预后也非常差。考虑到地区的特殊性,东院早已形成了一个周密的应急预案,其中包括组建一个科学的急救体系和高效的救治团队,并准备充足的抢救设备、器材和药品。救治团队由2个医生、1个护士、1个工务员组成,平时进行反复培训和演练,可以从容面对重大突发事故,一切有条不紊。
  
学科建设 强院之基
范院长认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是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东院与母体医院在人才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模式。母体医院的临床、医技科主任兼任东院的相对应的科主任。医院也积极推进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制定了后备博导、后备硕导、院级优青和院级课题的建设和管理办法,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鼓励他们进行基础和临床方向的探索性研究,使中青年医务人员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申请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打好基础。
  在学科建设方面,东院将母体医院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专科(骨科、内分泌代谢学科、耳鼻咽喉科、医学影像学科)列为重点学科,同时注重发展具有临港地区特色的学科及专业。根据学科带头人和现有人员的科研实力、临床能力以及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医院通过综合评审,确定了6个院级特色学科(肿瘤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妇产科)。按市委和市政府的要求,医院加强建立了急诊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妇产科、消化科、小儿科等传统科室。开业2年多来,东院已形成了以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专业学科以及校院优秀青年计划、院级课题为梯度结构的学科基本框架及建设体系,由此引领东院未来的发展方向。
  骨科是六院的“龙头老大”,东院骨科也沿袭了母体医院的优良传统,开展了断肢再植,断臂再植、游离组织移植等显微外科技术。毋容置疑,这些技术在浦东新区都属于超一流的。医院还相继开展了复杂创伤救治的新术式,均属浦东地区的前沿技术,诸如骨盆骨折复位、关节置换技术,其中脊柱微创技术的开展,让一些症状严重的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恢复了正常。东院还推出了骨关节及肿瘤的介入治疗、糖尿病的适宜治疗技术等,为无数病患送去了健康。此外,根据地区特点,东院建立起心血管介入科等一些特色科室。据了解,由于当地老百姓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不强,一些心血管病人前来就诊时病情已十分严重。若在2年前,病人辗转去市区医院求诊,途中就会发生意外。如今,东院可在第一时间里对这些危重病人进行介入手术干预,让他们死里逃生。2年来,东院已成功救治了危重心血管病人300余例。
  范教授介绍,去年东院科研工作也取得喜人的成果,先后获得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各1项;同时获得各项课题25项,其中国家级3项、市部级2项;发表SCI/EI论文32篇,统计源论文44篇。今年医院又获得国家自然基金3项,并有专家入围“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上海市领军人才”,医院还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浦东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公示中)。
  
全员一心 兴院之根
采访中,范教授坦陈地说,2年来,东院取得了不少成绩,是市委、市政府、申康中心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医院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东院党政领导班子,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他着重指出,全院上下一心是医院兴旺发达之根源。
  范存义告诉记者,与其他3家新建郊区医院相比,六院东院离市中心最远、且地铁不能直达,同时也距离母体医院最远。由于临港人口导入不足,因此地区配套交通及生活设施尚不完善,东院有2/3职工居住于此,生活很不方便;而1/3员工家在市区,每天往返路程近160公里,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减少了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克服了父母年老多病、孩子无人照顾等诸多困难。员工们出于对临港地区和东院的一种热爱,全身心地投入了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事业,为了保障临港人民的健康,积极奉献,无怨无悔。“有的员工2年中几乎没有一天休息,这不由我们领导班子成员肃然起敬。”范存义动情地说。
  两年来,东院领导班子不断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弘扬“百年六院、全新起点”的东院精神,努力培育职工的核心价值观,以此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凝聚力。范教授强调,东院员工来自全国各地,我们努力把不同层面、不同背景的职工统一到东院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从而形成一种催人奋进的向心力。同时,医院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和管理办法。东院还建立了每周一次的“食话实说”———院领导与员工面对面沟通制度,深受员工点赞。院领导利用午饭时间与员工促膝谈心,倾听他们的需求,尽可能地为员工解决困难,譬如子女的择校问题、配偶的工作调动问题等。此外,“东院之星”评选、摄影比赛、歌咏比赛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活动也深受员工喜爱,为形成“团结一心、积极向上、院荣我荣”的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采访最后,记者提请范教授阐述一下东院发展的总体思路及个人愿景。他稍加思索地说:“与班子成员一起,将东院打造成以创伤急救为特色,以骨科、内分泌代谢科为领头羊、内外妇儿等科室齐头并进、在浦东新区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三甲医院;同时也期待在全体员工的奋斗下,以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科学有序的流程管理、和谐宽松的医疗环境著称于上海,成为政府放心、病人称心舒心、职工凝聚一心的医院。”
  ·记者 张旦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