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附属仁济医院完成沪上首例3D打印引导下左心耳封堵术
文章介绍了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何奔教授团队实施沪上首例3D引导下左心耳封堵手术的成果。手术前通过3D打印的心耳模型和实时4D心脏彩超技术来预知和定位患者的心耳结构,达到预防血栓脱落导致脑卒中的目的。手术顺利,患者术后情况良好。
本报讯 日前,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何奔教授带领团队在成功实施沪上首例3D引导下左心耳封堵手术后说:“3D打印的心耳模型让我们更好地摸清‘地形’,找到最佳封堵血栓窝点的位置,达到预防左心耳血栓脱落引起患者中风或致残的目的。”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的病人越来越多,据统计,65岁以上人口中,每10人就有一个房颤病人。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淤积在从心房伸出的耳状小囊———“心耳”里,形成血栓,而血栓一旦脱落,会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
以往治疗的重点是恢复窦性心律,以及应用药物抗凝治疗。虽然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对恢复窦性心律颇为有效。但是对一些心房明显扩大的患者,射频消融疗效并不理想。近年的研究表明,是否恢复窦性心律并不影响生存率,相反,预防房颤的血栓变得更为重要。因为血栓导致的脑卒中,不仅致残、还影响生存率。虽然抗凝治疗可以部分防治血栓,但有相当部分人无法耐受,或引起出血等副作用。
左心耳封堵术是目前全球预防房颤病人卒中的治疗新趋势,它是通过封堵左心耳来预防房颤时在左心耳内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引发残疾或死亡的风险。科学家们已开展了许多封堵器的研究,但WATCHMAN是目前唯一在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中被证实能够比抗凝血药物疗效进一步降低血栓风险40%的产品。WATCHMANT微创治疗方案可消除患者对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的依赖性,为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
据介绍,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经皮穿刺,通过房间隔将封堵器装置放置在左心耳开口部位,拔出鞘管后封堵器打开像一个倒钩状的撑开伞,封堵左心耳的开口,从而消除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的基础,达到预防左心耳血栓脱落引起中风的目的。
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何奔教授带领团队,依靠医院强大的心血管影像团队的支持,首先采集了患者左心耳CT的精细扫描图像,然后利用3D打印机制作出两位患者的左心耳模型,并根据模型为房颤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两位老龄患者的左心耳都是形状复杂、宽口偏浅的菜花状。“术前预测封堵难度很高,倘若放置位置过深,伞状封堵器打开,会撑破心脏组织,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3D打印的心耳模型,让我们预先摸清了作战地形,术前就对两位患者的心耳结构了熟于心。同时在术中,心脏影像团队提供了先进的实时4D心脏彩超技术,即在3D彩超基础上提供心脏跳动的实时立体图像,为更直观准确地操作带来便利,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保证。经过近4小时的奋战,2例患者被成功植入了WATCHMANTM左心耳封堵器,术后患者情况良好。
(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