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填补历史记载空白的
《大元潍州重修石桥碑记》
刘秉信 陈瑞曾
!!明万历《潍县志》在“桥梁”项目下,共记载了4座桥梁,其中“通济桥,在县城东门外,金大定六年(1166)僧本敬建,年远倾圮无存”这是潍县志书对县城东门外桥梁最早的记载。
清康熙十一年(1672),乡绅陈调元倡义在东门外建成了青龙桥30余空,当年由他任总纂的《潍县志》,在对东门外桥梁的记载是“朝阳门外石桥名青龙桥。金大定六年僧本敬所建至今五百余年倾圮无迹。邑绅陈调元倡义建造石桥三十余空,居者改观,行者称便,亦一胜景也”。
而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潍县志》又记载说“朝阳门外石桥,金大定六年僧本敬建,五百余年倾圮无迹,邑绅陈调元又倡义建石桥三十余空”。
民国三十年(1941)出版的《潍县志稿》除记载了已经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建成的现代化的朝阳桥外,也记录了“朝阳门外石桥,金大定六年,僧本敬建,五百余年,倾圮无迹。县人陈调元又倡义建造石桥三十余空(乾隆志)今圮”。
综上所述,潍县的历代志书,都载称:从金大定六年(1166)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其间500多年东门外无桥梁。
状元张起岩诗的“漱玉”石桥在哪里元代第一个汉族状元张起岩(1285-1353)在元延佑三年(1316)中状元前,曾在潍州为吏,当时写下了有名的“潍州八景”诗,其中的《石桥漱玉》诗曰“潍水潺潺渡虹桥,水声相激韵琼瑶。倚筇听罢精神爽,暂把心中郁闷消。”这首诗里用的是泛指的“潍水”,没有出现白狼河的名字。人们议论“漱玉”的石桥具体指的是那一个?对此,潍县的康熙志、乾隆志都明确地说是县城东门外的桥,并且在诗上配了画家郭汝龙写意的城门外石桥的图像。既然记载东门外五百年无桥,又说在五百年之内的1310年左右,东门外有漱玉的石桥,实在是矛盾。由此,又引发了后来的文人学者对漱玉“石桥”以及在那五百年时段东门外究竟有无桥梁的疑与探讨,例如,清康熙著名的潍县大儒刘以贵就曾在《修三官庙碑记》中说,张起岩诗中漱玉的石桥,是离城西北二里的卧龙桥。(见《潍县志稿》)《大元潍州重修石桥碑记》记载的内容1987年,在潍坊市区白狼河清淤工程中,于东风桥底(今亚星桥)附近,从淤泥中发掘出了《大元潍州重修石桥碑记》,当时正在潍城区史志办公室工作的刘秉信,曾到现场仔细辨认过碑文,而后区史志办又将碑文辨认抄录下来,载入了1993年出版的《潍城区志》的《附录》“历代碑文选”中。这一大元石碑中,记载的主要内容有:1.金泰和癸亥(1203年)有僧普济者化缘,乡人乐施财力,修建石桥七虹,六十余年,人无病涉(不愁过河)2.至元戊辰(1268)夏秋之交,大雨连月不止,桥被冲垮,“顿使轮蹄之隔,客旅濡滞,弃捐东郭,静如野店”3.至元巳亥(1275)益都路呈奉省部行文,给官银二千缗(约银1000两,笔者注)“市材修理,以柴土堵”,后又被冲垮,二十多年“未遑整治”。4.元贞二年(1296)山东莱西道宣抚使过潍州,“睹斯陈迹,启济民之心”,“集北海、昌邑(当时潍州领属)千户提领,各分力役”(解决建桥用工劳力)以州官捐俸、化缘等解决资金问题,并由州同知王明耀负责牵头指挥,于当年重阳开工建桥,于大德元年(1297)完成。后在大德五年(1301)立下碑记。
以上碑文的记载,打破了潍县旧志书所谓“东门外五百年无桥”的记载,也与状元张起岩《石桥漱玉》诗中所指的石桥自然吻合一致起来。因此,可以有根有据地说:《大元潍州重修石桥碑记》的面世,填补了潍县历代地方志书对东门外桥梁记载的空白。
《大元潍州重修石桥记》石碑原文潍为州,古也,其名曰潍阳。按《禹贡》:“海岱惟青州“堣夷既略,潍淄其道”是也。《左传》寒浞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杜注:北海平寿县有斟亭,西汉属北海郡,东汉属北海国,隋开皇十六年(596)改曰潍州,因水为名。有山:擂鼓山、方山、孤山;有水:白狼河、于河、丹河。山水奇秀。所生人物不凡,有王褒(疑为王裒pou)、王猛、王修、管宁、吴奎、逄萌、孔融,相继出焉。忠孝皆有囗囗(二字字迹不清)古迹:北海祠堂、靖共堂、麓台、营丘,亦载诸图史,国朝因之不改。
潍州北趋大都,南通沂莒,东连登莱,西接青社,潍为一要冲。
白狼河之源出昌乐小王庄,泉若年轮,自西南而来,抵郡东而北八十里入于海。当泰和癸亥中,(1203)有僧普济者化缘,乡人乐施财力,修建石桥七虹,六十余年,人无病涉。
至元戊辰(1268)夏秋之交,大雨连月不止,沟浍皆盈,霖潦暴集,悍怒迅激,时桥经积多不禁吞囗囗囗囗记,两崖囗囗乱石纵横,顿使轮蹄之隔,客旅濡滞不悦。弃捐东郭,静如野店。
至元巳亥(1275)益都路呈奉省部行文,给官银二千缗,市材修理后,以柴土堵,便一时。·霪雨囗经水势泛漲,漂荡颓垫,了无存者。厥后逾二十年,累政数更,未遑整治,久起行人之囗。
元贞二年(1298)秋,正奉大夫山东莱西道宣慰使囗宝公过郡,睹斯陈迹,启囗民之心,俾川官囗趁此时和岁末农隙之际并功起建,可为一州之长利。用是乃集北海、昌邑县官投下千户提领,各分力役,欣然同修。承事郎同知王明耀囗囗纪纲焉。注意精勤,晨昏匪懈,指挥匠工,叠石为矼,布杗(mang棟)作虹,墁嵌致密,締情隆壮,囗可并悦。囗及数丈华表、栏杆、举皆囗丽。剩余材木,就起更楼,以为警夜之安。加之州判卢贵昌吏目赵鉴而协力焉。不烦鞭石之劳,悉免寒囗之囗,欢生州郡,名播远方。
是役也,经始于元贞二载(1296)重九,断囗于大德元年(1297)莫三囗,夫昔郑子产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WEI)孟子讥之不知为政;陈灵公废先王之教,川不成梁,箪朝囗之知其必亡,以彼校此,岂可同日而语哉!
耀卿,顺州人也,儒吏精通。循良,抚字判官罗国才,以前后政绩荐之于上,首出己俸,同郡属官李祥、李琦、唐实,县承刘聿,千户尹德裕、孙荣囗,化其缘,邑人慕之.共咸美事,欲彰不朽,宜刻贞珉,且使后之为政者如河梁之惠民如此。勿荒忽前人之功而为行道之所囗,是以君子不囗于官,不囗于民,广施德惠于无穷也。
一日,诸公踵门命予记之,余故曰:诸公意则善矣,功则美矣,苟非王承事修完,老夫耄矣。虽没世不能睹此胜概。可谓知其政贤于古人者远矣。遂踊躍不辞而为之,时大德五年(1301)岁次辛丑夏季望后记。(此碑于1987年6月在东风桥底发现。碑文为赵忠敬撰、罗贞书,楷字,有囗者是碑文字迹模糊辨认不清的字,原石由潍坊市白狼河治理工程指挥部收藏。《潍城区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