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山东工艺美院报》

建设法治校园让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作者:侯方峰    
2014-12-15     浏览(59)     (0)

建设法治校园是高校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要求,提高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各方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师生应确立法治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思想观念,大力弘扬平等意识,培养法治思想,推进信息公开和民主监督,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绘制了“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法治国家建设路线图,深刻回答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高校当前正在推进的建设法治校园工作指明了方向。
  建设法治校园在当前形势下有着重大意义,它既是学校适应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提高学校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内在要求;更是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益,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各方合法权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建设法治校园,每一位师生都要确立法治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思想观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法治思维。学校依法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并使之成为学校改革发展和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据;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推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保证管理与决策执行的规范、廉洁、高效;将学校的各项工作放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
  建设法治校园,要牢固树立师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环境。学校以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切实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注重教育教学效果,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弘扬平等意识,在体制和制度上落实和体现师生平等、性别平等、民族平等、管理者与师生平等的理念,尊重和保护学生、教师的各项权利,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办事公开,充分发挥教代会和学代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主渠道作用,发挥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建设法治校园,着重培育学生的法治思想是高校应尽的职责。要把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平等自由意识、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理念,渗透到学生行为规则、日常教学要求当中,在每一位学生心中都播下法治的种子,使他们走向社会后成长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栋梁和中坚。(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