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肖珊)11月28日,阳光分外灿烂,人文馆前彩球飘扬,“传承乐山精神弘扬珞珈学术”等大幅标语格外醒目。从鹤发童颜的老校友到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从知名学者到乐山嘉宾,济济一堂,参加武汉大学庆祝建校115周年暨纪念西迁乐山70周年大会。
校党委书记李健、校长顾海良等全体在校的校领导,乐山市市长蒋辅义、秘书长汪树槐,乐山师范学院院长罗大玉、副院长张元勤,乐山校友会会长姜希、香港校友会会长钟振强等校友会代表,马同勋、路见可、王燊、张宝锵等乐山时期老学长和老校友等特邀嘉宾,学校老领导代表,院士和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代表,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主要负责人,各学院(系)、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与会,常务副校长陈昭方主持大会。
学生们吃着尽是砂子稗子老鼠屎的“八宝饭”,教授们“非举债无以为生”——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物质条件下,乐山时期的武汉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蒸蒸日上……大会开始前播放的电视专题片,将大家的思绪引向70年前的乐山武大,为那段艰苦卓绝而又奋发进取的岁月所深深感动。
顾海良在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深情回顾了武汉大学百余年艰辛曲折的风雨历程,着重回顾了乐山时期武汉大学的办学历程。他指出,武汉大学在抗战八年的办学实践中,孕育了具有永恒价值意蕴和感召力量的“乐山精神”,从而铸就了百年武大的辉煌。
他指出,“乐山精神”是一种教育报国、不畏牺牲,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兼容并包、严谨求实,造福乡邦、服务社会的精神。武汉大学将办好教育、培育英才作为持久抗战的历史责任,在平时的教学中灌注抗战的精神,并特别强调战争与困难时期的人格教育,从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得以肩负起战后国家重建的重任。武大人将自强、弘毅的奋斗、进取精神发扬光大到新的高度,于艰难时世之中,愈发表现出刚健有为、励精图治的精神风貌和品格。师生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学术,自由发展与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校风,保证了武大学术的高水平和高品质。同时,武汉大学的西迁,为乐山城带来了先进的现代文明,不仅直接促进了乐山的现代化工业从无到有的起步与发展,而且改善了乐山人口的文化结构,提升了乐山的文化教育水平,并潜移默化地引发了乐山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嬗变,对乐山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现代文化启蒙,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乐山的经济与社会现代化进程,成为大学引领社会的一大典范。
顾海良强调,“乐山精神”的核心就是“尊重学者、崇尚学术、育人为本、教育报国”。“乐山精神”曾引领着武大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并缔造出新的辉煌;到了今天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和平建设时期,“乐山精神”也将继续给我们以无穷无尽的智慧、教益和力量。武汉大学现在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就是对乐山时期校训精神的继承、延伸和拓展。
在欢快而庄重的音乐声中,白发苍苍的老校友从学弟学妹手中接过鲜花。周克定、蒋辅义、何炎祥、陈冠男分别代表乐山时期老校友、乐山市和在校教师、学生发言。
李健代表学校接受乐山师范学院赠送的大幅国画,武大与乐山的缘分在携手合作中延续……
据悉,115周年校庆活动以“传承乐山精神,弘扬珞珈学术”为主题,重点突出百年名校的学术和文化两个方面,开展了纪念西迁乐山70周年和“珞珈讲坛”两项重要活动。西迁系列纪念活动除编辑出版纪念文集和图集外,还在四川乐山文庙前建立了武汉大学西迁纪念碑,排演了大型校园话剧《西望乐山》。
整个校庆活动力避奢华和铺张,特别是系列活动的“点睛之笔”——“珞珈讲坛”和《西望乐山》两出“重头戏”,既有创意,又给人启迪,让学生在参与校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追寻并领略了大学精神。《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以及湖北省各大新闻媒体对系列活动进行了重点报道,并评价“武大校庆简约而不简单,使师生一同从追忆历史的过程中获取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和价值标准,增强了人文底蕴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