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美,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于 恬    
2014-12-12     浏览(49)     (0)

文章认为美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应被视为数学方程式。生存的目的是对美的享用,而美感的产生源于对生活的感受。普通人应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感受美,使自己成为审美主体,并把生活雕刻成艺术品。美应来自于生活,而责任感应是传递美的首要信条。美的标准是平衡个体美和大同美,要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和包容别人创造的美。


  近日在某微信订阅号里读到一篇文章,说美应当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道数学方程式。对美的享用其实是人生最值得去做的事情。大多数人整日被世事烦扰,辛苦劳作,已经全然忘记了这些其实都是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终日埋首于工作格子间,电脑书桌前,从不抬头看看窗外的四时变迁,风物转换,那么这种生活必然痛苦,没有快乐。生存的目的是对美的享用,是在感受到美的时候产生的审美愉悦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美包含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在人觉得可爱的一切东西中最有一般性的,他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如何在生活里感受到美?华服美酒、明星模特,这种表面的光彩夺目、精准雕琢之美解决不了普通人对美的真实需求,而只能使其成为围观者。普通人只有通过生活实践,使自己成为审美主体,即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发自内心的感性之美,以这种优雅的态度生存,在体验到愉悦之后,感受到生存的美好,才能把自己的生活雕刻成一件美不胜收的艺术品。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并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外在形貌,而在于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中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气韵,一种属于他个人的独特风采。这是一种本源的追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直接动力。
  如何寻找美感之源?它就流淌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身边,有些正在逐渐消失,有些早已不被关注。古希腊史诗和诗经楚辞,千百年来一直是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它们虽然衍生出许多不同的美感形式,却并没有成为某种强制性的数字标准,而是以生活方式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并在漫长时光的浸淫下,成为了生活方式的美感标准。之所以可以作为标准,是因为它们有其“思无邪”的文化先进性,才能历久而弥新。所以,请珍惜生活中能给你带来感动的任何点滴,它会让你觉得既有惊喜,又很熟悉。你可以自己特有的形式来接近心目中的美:春夜的一场喜雨,孩子天真的笑脸,亲密相携的路人,晚归时窗口的灯光,美味的一道菜肴……美和审美不是一个专门的行当,它不仅仅属于艺术家,只要你与它倾心相许,它自然属于我们每个人,任何人。
  如何来传递美?应该是责任心。出生,长大,成熟,老去,死亡。每个人都重复着这样的生活,每一天都重复着这样的生活。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人与世界和大地共同处于一个无限的宇宙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互相认识,不如说是“领悟”与“体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审美的生存才是美好的生存方式。我们心底念念不忘的,始终应是对美感生活的追求。所有的美都应该来自于生活,只有生活方式的土壤,才能够培育出真正自然的美丽气度,任何脱离了生活方式的美,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人,不论拥有财富多寡,社会地位几何,责任感始终应是首要信条。一个人的一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如果没有责任感,又怎会对一件事情坚持到底?所以,响应自己内心的呼唤,肩负起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保护美和传递美,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心灵栖居之地。
  如何判定美的标准?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无规律的合规律。人们不但要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而且要包容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融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大同美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融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个体美与大同美之间并不矛盾,因为只有先发现自身之美,才能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前辈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我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